他們一定會全力的絞殺,而且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由下而上一起來絞殺科舉制度。
直到隋文帝楊堅統一了整個中原之后,完全才能夠達到比較集中,并且力量比較強悍。
可即便是這樣,隋文帝楊堅也并沒有實行科舉制度。
因為有一個原因束縛住了他,他本身就是門閥上來的,他本身就是北周的外戚。
支持他一統天下的也都是那幫門閥士族,他上來之后如果用科舉制度去收買寒門的人才的話,那豈不就是砸自己的飯碗。
也正是如此,所以他沒有用科舉制。
而為什么隋煬帝楊廣就能用呢?首先一個是因為隋文帝治理天下之后國家強盛,國家軍隊強盛。
同時隋煬帝楊廣這個人比較各色,他跟自己的父親不一樣,他看到了父親在治理天下之時那些大族對父親的指指點點。
有了這種創傷之后,他必須得要改變。
當然這種改變付出的也是很慘的代價,首先來講他一旦提出了要實行科舉制度的時候,就受到了士族的圍攻。
那怎么辦?那就必須得要削弱士族的力量,才能讓他們沒有實力或者說沒有真正的實力跟自己叫板。
當時那些士族到底是通過什么實力才能跟隋煬帝楊廣叫板呢?
那就是那些士族其實養了很多私兵,很難想象那些萌發士族養的兵力可以和朝廷大軍叫板,這不是因為朝廷大軍太菜。
而是因為每家士族養的少則三四千多則上萬的私兵。
這些兵都是吃士族家里的,喝士族家里的,所以也只效命于士族,不聽朝廷的。
那要怎么才能消耗掉這部分力量呢?發動戰爭。
一旦發動戰爭,隋煬帝楊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征用士族家里的那些私兵。
因為這就是個陽謀,要知道隋朝是通過門閥士族一起打下來的,也就是說大家都有參股。
隋朝可能就是個大的合資公司,大家都有股份,如果公司破產了,那所有人的利益都會受損。
于是在這種被動情況之下,他們就只能派出自家的士兵去上戰場,一場戰爭下來死傷無數,死的大部分都是士族的士兵。
士族家里死了這么多兵力,就沒有實力去跟朝廷對抗,于是隋煬帝楊管接下來就用自己的第二招——實行科舉制,想讓寒門上來,取代掉朝廷當中那些門閥士族的力量。
當然只能說隋煬帝楊廣有點天真了。
他忽略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即便上戰場主要兵力可能是門閥士族的那些士兵,畢竟這些兵有戰斗經驗肯定是沖在最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