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每個階段的教育是要達到不同目的的,那么必定會有每個階段不同的教育要求,有不同階段的壓力。
而現在之所以會有那么多人去抨擊現代教育,說白了不就是因為隨著互聯網的發達經過了掃描之后讓大部分的人都能夠時文斷字都會用手機了,所以這部分的人才涌現出來了。
如果沒有前面的掃盲階段,沒有七十年代到二零零年左右的精英篩選,哪來這么多覺得自己有點認知的人涌現了,這部分的人的認知還很低,看不到應試教育的真正好處。
國家為什么要大力推行教育?就是借鑒了古代愚民政策之后的壞處。
古代愚民政策雖然能夠保證一定的穩定,但是缺乏整體向上創新的動力,會大大限制生產力的發展。
而普及的教育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教育普及是全世界都不如的,因為除了中國之外的大部分的教育,其實都有中國古代愚民政策的引子。
因為大部分的國家的公民其實教育程度非常低,只有少部分精英才能夠接受教育。
就連號稱超級大國的大漂亮所推行的快樂教育,小孩是快樂了是沒有壓力了,可是相應的也代表著你沒有競爭力。
甚至可以說當你的出生就已經決定了你小孩能接受什么樣的教育知識,你跟你的小孩頭頂上就已經被一塊透明的玻璃阻擋了你上升的途徑。
而那些真正的精英,他們所受的教育可能要比應試教育嚴苛一百倍,在拼命的卷西方的那些真正的精英,其實卷的要更厲害。
而那些精英之所以要卷,是因為他們的這種壟斷性質更加強,平民百姓是沒有機會去跟他們一樣卷的,平民百姓這個階層就固定了,可能永遠都只能做一些非常簡單的服務業,在最底層掙扎。
在西方很多好的大學,比如美國的常青藤,除了你的分數達標之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介紹信。
介紹信也不是普通人的介紹信就行,必須得是社會上有一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或者財富地位的人寫的推薦信才有用。
所以往往會出現,兩個考生分數相差極大,卻能在一所大學相遇,因為分數差的那個學生,家里的背景很強,通過介紹信就能彌補分數的缺陷。
這種形式拼的就不是教育了,那完全就是在拼爹了。
可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就非常透明,你要是分數達不到,什么大學你都沒辦法上。
如果在中國發生了一個考三百分的學生,居然能夠上清華大學,那整個社會的輿論都會爆炸。
但是在美國這種事就可以隨便發生,并且美國的老百姓也接受這一套,他們會覺得是我沒能。我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東西,所以他們也不去比。
因為他們什么他們從來都沒有那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在。
所以他們不會去質疑,但是中國不一樣。為什么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已經把這種文化根底上面的反抗意識植根在了你腦海里。
遇到了這種不平的事,你心里面想到的第一點就是憑什么?
而這也是教育的好處,回歸到如今的科舉制度也是一樣的,糊名法之后至少能讓你普通的農家子弟,有朝一日能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
所以在中國不管是現代還是在古代,科舉制度跟高考還有考公制度,都是最偉大的發明,這其實都是由無數先輩的心血換來的。
至于所謂的高考也好考,公務員制度也好,科舉制度也罷,有多少人去抨擊,那都不能掩蓋他們的先進性。
那些抨擊這些制度的人,通通都是沒有本事高考取得好成績,公務員考試上岸不了,科舉制度落第的人……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