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很多人都在詬病,明清時候的科舉制度寫的文章是八股文,說八股文會鉗制讀書人的思想會讓他們僵化。
其實說這種話的人簡直是不過腦子。
八股文是一種體裁,就類似于一種套路。
它的格式是要求你一定要完成,破題、承題、起講、入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股。
八股文的格式其實是沒有錯誤的,因為八股文的雛形可以追溯至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推行的經義取士,定型是在明成化年間。
所以在洪武年間的科舉考試,還沒有強制要求八股文寫作。陳寒還是有機會能夠改變這種風氣的。
當然回到說八股文就一定有錯誤的這個說法來講那也不公平,要知道八股文就相當于寫作文的一種體裁,你不能說體裁有問題,那必定是出題出了問題。
比如命題范圍就有問題,題目嚴格限定于《四書》和《五經》的原文,后期甚至出現了截搭題,也就是拼接不同段落以增加難度。
這種出題方式才是束縛思想的主要原因。
因為考生須以孔子、朱熹等圣賢口吻寫作,內容必須符合程朱理學解釋,不得提出新見,強調‘文以載道’,注重道德倫理。
這才是導致學術研究脫離實際缺乏創新的根本原因。
所以追到源頭是因為成都理學成為了當代顯學,才會讓思想被禁錮住。
因為這很容易導致形式主義過度追求對仗與格力內容空洞,淪為了說了等于沒說的官僚文風。
但是卻又不得不說一下它的進步意義,八股文被批判為封建糟粕,但作為科舉制度的產物,反映了古代教育與政治控制的復雜關系。
同時也為寒門提供了最為公平公正的上升途徑。
就像現在的高考一樣,所有人在以前受外國思想影響之下形成的公知們都在抨擊高考制度,覺得高考淪為了應試教育的產物。
限制了學生們的思想,導致學生只能淪為考試工具。
甚至因為中國沒有出現那么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缺乏創新的結果。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不斷騰飛,本土人才不斷涌現,科舉產品不斷創新,市場擁有率不斷地占據全球主導地位。
很多人這才覺醒,過來原來其實再也沒有比高考更加公平公正的篩選人才的辦法了。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高考它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它只是篩選掉那些不適合讀書的人而已。
其實高考,每門能及格,那上個二本是沒問題的;達到良好,也就是80分的標準,上個211不成問題;達到優秀,也就是90分的標準,那差不多就能夠夠到九八五的標準。
而為什么會有人說即便是通過了高考也并不見得有多么好的成就呢?
這種風氣一直在現代社會流行,是因為很多人其實忽略了現代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首先來說,從建國開始到七十年代左右,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掃盲,就是要讓大部分人不要不識字。
而七十年代到二零零年左右,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呢?篩選精英出來。
二零年后的教育的本質是儲備更優秀的人才,為一帶一路儲備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