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總有一些個老古板一直都拿著它一點點小小的錯誤來不停的鞭打,比如覺得他用的人不好,比如說它的政策比較急之類的。
其實那些文官真的是不知道王安石的改革變法一定會帶來這種陣痛嗎?其實他們很明白,可是為什么一定要去鞭策呢?因為那些個文人一個個的都是站在制高點上。甚至可以說是道德的制高點上來指責。
這些人永遠都不會看到長遠的未來,這些人永遠都站在一個非常高高在上的道德制高點上俯視改革變法。
即便明知道這些陣痛是一定會帶來的,即便知道這些陣痛是帶來給那些利益既得者的,可是那些文官抓住了這個機會就要往上爬。
即便當年的蘇軾還不一樣去對王安石的改革變法有許多的意見嗎?
在這件事情上面可以這么說,蘇軾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美食家也是一個很接地氣的基層官員,但是他真的不適合做政治家。
其實王安石做的這件事情就像當年的秦始皇修馳道,修長城,的確會給當代的老百姓帶來很多的痛苦,但是他給后面的兒孫們帶來的好處有多少,卻并沒有人太多人去關注這些。
又像當年的隋煬帝楊廣一樣,連通了大運河之后,所有的后輩兒孫們都因為這條大運河而受到了很多的好處,但是當年的那些個老百姓又會怎樣對他其實就顯而易見了。
而當年的王安石的改革變法要是能夠成功的話,對于北宋王朝來講,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利好的消息,卻。沒有想到所有人都在反對,不管是文人也好還是天底下的老百姓也把那些利益既得者反對,也就罷了,可是那些個本身能夠受到很多好處的老百姓也根本不理解,這就是越做事越容易被鞭撻的原因。
當然如果生活在那樣的一個年代的老百姓,真的提出了這樣的一些意見,其實也可以理解,因為老百姓們沒有長遠的目光,他們只看到了改革變法對他們帶來的壞處。
至于改革變法帶來的好處,他們是看不到的,他們看不到之后就會被很多的那些一個文人給帶偏。
陳寒想到這里,其實心里面滿肚子的委屈聽完了朱標的這番話之后,他更是滿眼的血絲,說實話他。一直都在想著要怎樣才能夠讓大明王朝變得更好,他一直都在想著要怎樣才能夠走出一條更好的道路來。
而現在他終于明白為什么當年的王安石會面臨這樣的一個困境,為什么當年的王安石會感到心力交瘁,就因為原本他是想要讓全天下所有的百姓過得越來越好的,可是就因為某些個人做的不對,就因為某些個官員的貪婪,才導致變法失敗。
于是在他去世之后的幾十年之后,就立刻發生了靖康之恥。
接下來北邊全面失守之后,估計那時候的老百姓應該會懷念一下王安石當年的改革變法吧。如果當年王安石的改革變法真的成功了的話,說不定能夠扭轉這種局面,他們也不至于被北方異族的鐵蹄蹂躪在腳下。
可是一切的一切也都是只能夠回憶而不能夠真正的去面對了,畢竟失敗了就是失敗了,畢竟有些個人是是真的只能通過事情才能夠教會他們做人,而不能夠讓他們一下子就知道怎么做人。
陳寒現在的改革變法不可能要讓老百姓們經受過鞭打之后才能夠看到真正的好處,所以他才會在一邊改革,一邊給一些老百姓好處,因為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夠看到改革變法的好,他們才會堅持。
而這也是陳寒吸收了當年王安石的改革變法失敗的教訓才做出來的一個選擇,即便他很不喜歡這些官員,但是為了讓這些官員真正的支持自己的改革,也只能是這樣做,因為你只有一個人,想要讓自己的政策推行下去,也就只能養一些這樣的狗替自己在前面叫喚……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