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燕王朱棣當皇帝的這個過程來路不正,他當上皇帝之后,如果開創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的話,那豈不就是明明白白告訴天下的人,我就是造反奪得天下的我是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它的正確性就完全沒有。
當時為什么他能夠奪得天下除了建文帝中原文的無能之外,除了他燕王朱棣只會有風之外,其實最大的一個成功之處就在于當時,全天下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只不過是你們老朱家內部的爭奪而已。
不管是你們誰來當這個皇帝,我們的地位我們的生活是不會改變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坐山觀虎斗,根本沒有真正的介入到其中。
既然燕王朱棣奪得天下是借了這么個便利,如果他奪了天下之后就宣稱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王朝的話。那么其他的藩王會怎么想?
如果其他的藩王得知燕王朱棣居然敢說自己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的話,那么他們的位置就會非常危險了,他們就不得不造反了。
很明確的一點是,如果燕王朱棣認為自己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的話,那么自己這些個兄弟們就沒有了合法性。
如果不造反的話,那么燕王朱棣遲早得收拾自己等人,畢竟你不屬于我新開創的這個王朝的框架之內。
所以他失去了一次絕好的改變,大明王朝家天下的這么一個觀念。
反而要為了塑造自己的正統性,合理性,必須得要加強這種觀念。
于是在這種錯誤的路上,他就只能沿著錯誤一條道走到黑,這就是歷史的反諷的。
接下來的燕王朱棣也就是永樂大帝這一脈就沒有出現過真正的分歧了,所以他的這種想法才能夠一直貫徹下去,也就是說延續朱元璋開創的大明天下的這種格局,這種格局就是家天下格局。
在這種情況之下,也就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所以黃宗羲才會批判大明王朝的這些制度。
因為從整體上來看的話,其實大一統王朝里邊,秦朝跟漢朝就不必說了,一定是君臣共治天下。
當然所以說君王一直在限制丞相的權利,但是丞相依舊是舉足輕重的一支力量。
到了隋唐的時候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三省六部制。
把丞相的權利一分為三,限制了丞相大部分的權利,但是隋唐的時候君主的確是跟朝臣一起治理天下。
兩宋之時的確又開始設立了其他的辦法來分化成像的權力,是為了避免傾向的出現,但是一旦有一個強有力的成像出現,也依舊能夠形成強有力的政治傾向。
這方面王安石當年的權力就可見一斑。
所以說縱觀整個古代王朝的君權跟相權之間的斗爭了,都是越來越趨向于將丞相的權力弱化,但依舊保持了君臣共治天下的局面。
直到到了明朝,丞相才被真正的廢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