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才是真正不一樣的地方吧,就相當于此時的陳寒和朱幼薇兩個人其實一直都不相信所謂的有一定正確的東西,在他們兩個人的生活當中,他們一直都覺得任何人說我說的東西都是正確的,那么一定是奇談怪論,一定就是不符合事實的兩個人都有這種論證的辯證法。
也正因為兩個人在這種基礎上面能夠達成一致,所以現在他們不管是遇到什么樣的問題,都能夠兩個人一起討論,也絕對不會出現,陳寒說我是來自于現代的人,我比你領先六百多年的知識肯定要比你這些明朝人了解的更多。
朱幼薇也不會仗著自己是從皇宮里邊成長起來的,就是說我得到的那些個知識以及我見識到的東西都要比你在現代時候生活在普通底層的那些個百姓要更多。
他們兩個更像是一種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學習,互相的給予對方更多的美的感受的那種人絕對不會因為自己了解的某一方面的知識要比對方更好一些,就需要對方一定要服從于我所認知的東西。
這種相處方式才是一個正常的,或者說讓大家伙都會顯得特別的愉快的一種方式,這樣才能夠讓自己能夠在任何一種場景之下都可以放松的去跟你交流的一種方式,這也是陳寒所追求的。
而朱幼薇的確是能夠給予他這種感受,然后能夠在很多時候一下子就能夠精準的知道自己的丈夫到底需要的是些什么,知道自己的丈夫在這種情況之下,應當要如何才能夠給予他更多的一些幫助,而不是在很多方面去要求他與自己解釋的時候需要多一點關于明朝的一些細節。
這就是那兩個人的相處方式,在很多時候形成的一種互相互補的狀況。
在這種條件之下,兩個人能夠互相的契合,兩個人能夠在用最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把很多的問題都給解決的,這種方式才是兩個人都希望得到的。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現在他們兩個人的相處方式才會令很多人羨慕,即便是生活在他們身邊的那些家丁那些下人也做不到。
從這就可以得出一個非常尖銳的結論,那就是其實不是很多的人都能夠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就可以得到很多的一些關于成長的節奏的。
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我要禮讓,我要讓對方能夠理解我的說法,同樣的即便對方不理解,我也不會去生氣之類的。
這是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而自己不需要去理解他人,因為人是自私的東西。
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強調自我感受,而不是強調他人感受,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都說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是一種很強的天賦。
為什么現在有很多人批判00后是一些不懂得如何理解他人感受的生物?
同時為什么也要批判他們有的時候不懂人情世故?
這就像00后批判那些比他們年長一些的人,強調的那些人情世故。
因為年輕人一直都覺得人情世故,就是所謂的拍馬屁。
人情世故就是所謂的鉆營取巧。
可是他們根本就不明白人情世故里邊所謂的拍馬屁和鉆研取巧,為什么會專門的拿出來這兩個詞匯去批判他?
這就是說明其實不管是現代人還是古代人,都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都覺得這根本就不是普羅大眾所希望看到這些所謂的人情世故。
這根本就是人情世故當中的一些糟粕,這些東西才是應該要去被隔除的,應該要去批判的,應該要去舍棄掉的。
可是往往這些東西一直都被他們當做了人情世故當中的核心,這才是真正的詞匯理解的錯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