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西南的大越線,局勢最為復雜。
大越調集“舊南營”重兵一萬,設“前引營”“中輜營”“后屯營”三線布置,配蠻部五寨騎軍合圍,行軍如柱,外設藤牌,內設火槍,號稱“裂秦之鋒”。
秦地西南苦寒,山高路滑,大越主帥白玄本就以穩著稱,此番行軍慢如老牛,晝五里、夜二里,卻日日筑營、夜夜設防,儼然一副持久戰姿態。
張青松對此未言,但香妃的線卻早一步送回關鍵一事。
大越此次“裂秦鋒”之中,藏有西方教殘余“圣火派”教眾三十七人,皆化妝為蠻兵騎卒。
圣火派本為秦浩昔日所剿之教,教主已亡,四大神僧已死于三江口,如今余眾竟轉入大越軍中,化兵為教,以戰為復。
此事回報王府,張青松當即言:“不能容!”
秦浩點頭,卻未即刻下令剿滅,而是命白云飛親自領“截影營”百人,繞山潛行,封其背道。
同時命趙應天率“破云軍”七百人,于山南八十里設下三道埋伏。
第一伏擊點為河谷入口,第二為山腹之間,第三則在南下之路最深處,峽谷折轉處。
這一次,秦浩不再守。
而是出。
八月初七,大越“裂秦鋒”壓至秦地“三盤嶺”前山口,尚未設營,白云飛先動。
夜襲,風疾,白云飛為先鋒,一夜奔襲四十里,連破大越兩道前營斥候,夜半沖營,直取后營糧帳。
破糧未盡,趙應天從南線突至,破蠻騎于山口。
三軍交匯,三面合圍,大越軍未及反應,已成半困。
圣火教眾欲起火毒反擊,然被早伏于山口的獨孤無念親斬其首三人。
秦軍不留情,五百兵斬千余,余者棄甲而逃。
至初八日清晨,整個“裂秦鋒”盡數潰散,西南線斷敵兵線二十里,奪馬千匹,繳鐵五千斤。
但秦浩并未廣傳戰果。
他只讓人將這場伏擊命名為—“清谷之戰”。
意為“清山中毒谷,斷外人之喉”。
沒有慶功。
沒有詔令。
只是將所有繳獲兵器熔化為三塊鐵,鑄于三塊界碑上。
界碑刻文不寫“勝”,只寫三字:
“我還在!”
張青松看完,只默然道:
“這比寫‘你敗了’更狠!”
香妃點頭。
“這不是在耀武!”
“這是在告訴!”
“我們,只是還沒出力!”
八月十三,夜黑風急。
清谷之戰勝后,秦地三線未聲張,卻在戰后第三日,悄然布下“逆防陣”。
所謂“逆防”,并非抵御,而是“倒推兵線”,將原本設在邊口內側的三重營防,整體向十八國方向推進五里,表面仍屬秦境,實則已將整個邊界的接戰距離前提。
張青松親自點將,由“折鋒軍”統領周滿接管西南地界,取原來“守線”的理念,轉為“臨陣不設界”,凡十八國兵士踏入三十里范圍以內,不宣而戰者,皆以“入犯”處置。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