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天下人對他敬畏有加。
哪怕后來永歷皇帝駕崩,局勢愈發艱難,他依舊堅守自身氣節,面對建奴的威逼利誘,絕不低頭投降,堪稱明末漢人最后的脊梁。
細究起來,李定國并非從一開始就真心想要造反。
他是親眼目睹明朝腐朽不堪,已然無力回天,才憤而舉起反旗跟隨張獻忠造反。
而當察覺到建奴即將在華夏大地肆虐,生靈涂炭之際,他又毫不猶豫地歸降南明。
只可惜,最終未能成功力挽狂瀾,拯救華夏于水火。
縱觀其一生,滿是悲壯。
另一位劉文秀,雖然在聲名上不及李定國那般如雷貫耳,但同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
他與李定國、孫可望、艾能奇一同,并稱“大西四將軍”。
在張獻忠死后,他也選擇歸順南明永歷政權,獲封蜀王。
在西南抗清的戰場上他屢立戰功,奮勇拼殺。
只是可惜后來孫可望叛變,致使局勢急轉直下,劉文秀雖心中憂憤交加,卻無力回天,最終抱憾病逝。
總而言之,這兩位都是明末時期難得的忠義之士。
唯一可惜的就是他們現在并不忠于大明,而是忠于與張獻忠!
不多時,只見后方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隨即兩騎快馬疾馳而來。
正是李定國與劉文秀。
只見這人年齡相仿,都在三十歲左右,不過李定國俊朗帥氣、眉目之中自有一股英氣,而劉文秀則是偏文弱了些,自帶一股書生之氣。
二人翻身下馬,快步走到張獻忠面前,整齊利落地單膝跪地,抱拳說道:
“見過父親!”
雖然他們只是張獻忠的義子,但張獻忠平日里就與他們父子相稱,所以這樣的稱呼并無不妥之處。
與此同時,張獻忠神情格外嚴肅,緊緊地盯著他們吩咐道:
“定國、文秀,你們聽著,如今大軍的糧草已經不多了,最多也就堅持十天左右,所以我們必須攻打信陽城獲取糧草。”
“只是在這期間為了防止左良玉搗亂,所以本王決定派你們去阻攔左良玉!”
“你們即刻各自帶領所部兵馬出發,去探尋左良玉的蹤跡,然后用盡一切辦法將他攔住。”
“不過切不可與他正面交鋒,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拖住他。”
“倘若實在拖不住,就設法將他引到別處去,總之絕對不能讓他干擾到我們攻打信陽的計劃。”
李定國和劉文秀聽聞此言,不由自主地對視了一眼,彼此的眼中皆瞬間閃過一絲深深的憂慮。
因為他們心里再清楚不過,左良玉麾下皆是精兵強將,戰斗力極為強悍,而以他們目前所掌握的兵力和實力,想要擋住左良玉,談何容易?
這一任務猶如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壓在他們心頭,使得他們心中壓力頓時倍增。
張獻忠敏銳地察覺到了他們的擔憂,接著說道:
“本王也知道這有些為難你們了,所以再給你們三萬兵馬!”
李定國和劉文秀原本各自統領一萬兵馬,如此一來,手中兵力瞬間擴充至五萬。
二人心中雖滿是忐忑,但面對張獻忠那不容置疑的命令,只能齊聲應道:
“父親放心,兒臣定當竭盡全力,拼死攔住左良玉!”
張獻忠微微點了點頭,又補充叮囑道:
“倘若攔不住,盡早派人快馬加鞭回來通報,本王也好早做打算。”
兩人趕忙再次點頭領命。
隨即張獻忠揮了揮手。
“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