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也不再多話,隨后轉身便跨上戰馬,揚起馬鞭便離開了。
不多時,一支約莫五萬人的兵馬便脫離了張獻忠的大軍,迅速朝著遠方奔去。
五萬人看起來挺多的,但最起碼有四萬人都是幾個月前剛來投奔的農民軍,剩下的一萬人一部分是老營人馬,一部分是參加過多次戰役的農民軍。
張獻忠看著遠去的大軍,神情間不由得閃過一絲擔憂。
他總覺得這次可能會出現什么無法掌控的大事
緊接著,張獻忠并未急于下令出發,而是下令讓部隊就地休整,埋鍋造飯。
士兵們接到命令,迅速行動起來。
他們熟練地架起鍋灶,從行囊中取出大米面粉,然后生火做飯。
不多時,裊裊炊煙緩緩升起,在熾熱的天空下裊裊飄散,帶著些許飯菜的香氣。
張獻忠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這一切,他心里明白,只有讓將士們吃飽喝足,養精蓄銳之后,才能讓他們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即將到來的戰斗。
畢竟攻城向來都是體力活,不吃飽可不行!
他在心中暗自盤算,等吃完飯之后,在讓大軍稍作休息,便即刻對信陽城發動襲擊。
無論如何,都要速戰速決拿下信陽城。
半個時辰后,張獻忠一馬當先,身騎一匹高大的黑色駿馬,隨后只見他大手一揮,高聲喊道:
“出發!”
隨即,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朝著信陽城進發。
一時間,塵土漫天飛揚,馬蹄聲、腳步聲交織回蕩,好似一首氣勢磅礴的戰歌,在這酷熱難耐的大地上奏響。
與此同時,信陽!
信陽城的規模其實并不算大,城內人口不過三萬,相比于河南的其他城市,多少顯得有些冷清。
如今駐扎在此的官兵,皆是從別處緊急抽調而來的。
原本駐守此地的官兵,早就在和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戰斗中消耗殆盡。
此時駐守這里的將領名叫汪喬年,他出身科舉,在天啟二年考中進士,初入官場時擔任刑部主事,之后在官場上一路摸爬滾打,最終擔任郎中一職。
后來,因為母親不幸去世,他遵循孝道,回鄉守孝。
崇禎二年的時候,他以工部郎中的身份被重新啟用,憑借著自身出色的治理能力和良好的品行,一路穩步升遷,先后擔任青州知府、登萊兵備副使、平陽知府等職。
直至后來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河南。
由于原本的三邊總督傅宗龍在項城戰敗被殺,局勢危急,汪喬年臨危受命,接替其職位,總督三邊軍務。
汪喬年十分清楚當下局勢的嚴峻,因此上任之后,立刻四處奔走,收攏召集那些散亡的士兵,又調集邊防部隊,好不容易才湊起了三萬人,用以防守河南。
不過此刻,大部分人馬都被派去對付李自成了,僅剩下五千兵馬留守信陽。
這天,汪喬年如往常一樣,正帶著士兵在城內巡邏,此時烈日高懸,酷熱難耐,汗水濕透了他的官服,可他依舊沒有停留。
突然就在這時,一個小兵慌慌張張地跑了過來,由于跑得太急,連行禮都顧不上了,而是直接氣喘吁吁地說道:
“大人,大事不好,城外發現一支軍隊,從旗號和穿著判斷,看樣子像是張獻忠的隊伍。”
“什么?張獻忠?”
聽到這話,汪喬年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仿佛被一層寒霜籠罩。
他心里清楚,張獻忠此番前來,恐怕是要對信陽城動手了。
這對他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
畢竟張獻忠的隊伍雖說大多是農民軍,但人數眾多,更何況這家伙跟李自成一樣,到處宣揚“義軍來了不納糧”之類蠱惑人心的口號。
這使得城內百姓有時難免對他們心生向往,一旦人心不穩,城防便岌岌可危。
想到這兒,汪喬年不再遲疑,果斷對著身邊的親兵下令:
“你即刻帶領一隊人馬,兵分六路,火速前往附近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