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林志華再次來到工廠。
"李總,客戶對你們最近的交貨質量非常滿意。"林志華笑容滿面,"他們還想討論明年的合作計劃。
"明年的計劃?"李向陽有些意外,"現在就開始談明年的事情?
"是的,他們希望能夠建立更穩定的供應關系。"林志華解釋道,"初步的意向是明年的訂單量要比今年增加百分之五十。
李向陽陷入沉思。訂單增加當然是好事,但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
"林老板,給我們一些時間考慮一下。"李向陽說道,"我們需要評估一下自己的承接能力。
"當然可以,但客戶希望在年底之前能夠有個明確的答復。
送走林志華后,李向陽召集核心團隊開會。
"明年增加百分之五十的訂單,大家覺得我們能承接嗎?"李向陽把情況詳細說了一遍。
馬慶福先開口:"從產能上來說,新生產線投產后,應該沒問題。
"但是管理跟得上嗎?"劉萬山提出了關鍵問題,"人員增加了,管理難度也會相應增加。
李向陽點了點頭,這正是他擔心的問題。
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管理就會成為瓶頸。如果管理跟不上,質量就難以保證,到時候可能會失去現有的客戶。
"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李向陽經過深思熟慮后說道,"首先要完善管理體系,然后要培養更多的管理人員。
"那我們接這個訂單嗎?"馬慶福問道。
"接,但要分階段實施。"李向陽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明年上半年先增加百分之二十,下半年再增加到百分之五十。這樣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和適應。
劉萬山聽了李向陽的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分階段實施確實比較穩妥,這樣我們也有時間觀察新的管理制度在擴大規模后的效果。
"就這么定了。"李向陽敲了敲桌子,"慶福,你覺得呢?
馬慶福搓了搓手,眼中閃著興奮的光芒:"我沒意見,只要能賺錢,怎么做都行。不過..."他頓了頓,"咱們是不是應該考慮再招幾個管理人員?
李向陽深深地看了馬慶福一眼。這個合伙人雖然有時候顯得有些急功近利,但在關鍵問題上總能想到點子上。
"你說得對。"李向陽起身走到窗前,"現在咱們幾個什么都要管,確實有些吃力。咱們需要什么樣的管理人員?
劉萬山接過話茬:"我覺得首先需要一個生產主管,專門負責車間的日常管理。其次還需要一個質檢主管,專門負責質量監督。
"還有財務。"馬慶福補充道,"現在賬目越來越復雜,光靠老劉一個人記賬肯定不行。
李向陽點了點頭,這些確實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好的管理人員不是那么容易找的,特別是在這個小縣城里。
"我有個想法。"李向陽沉吟片刻后說道,"與其從外面招人,不如從內部培養。
"從內部培養?"馬慶福有些不解。
"對,從現有的工人中選拔一些有潛力的,送他們去培訓,然后提拔為管理人員。"李向陽解釋道,"這樣既能解決人手問題,也能給工人們一個上升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