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對!是該動員全莊去挖陂塘!嗯…莊子里就幾十把鐵鍬、鐵鋤、鎬頭,木頭的工具多些,但也不夠那么多丁口用。不如分成兩邊,一邊挖土,另一邊就開始筑壩。筑壩也是個慢活,得一段段、一寸寸的往上筑!…”
“可!那筑壩的那邊,就交給阿公來指揮!我來管挖土方。然后讓李阿公總管全局,來回巡視看著!…”
“行!我這就召集全莊,給每戶都派上活!再讓王木匠、孫石匠,再多做幾個夯土的大木槌、石槌!”
說干就干,田里的事拖延不得。很快,莊子里就出了兩百丁壯上陂塘勞作,還有一百婦孺準備伙食后勤,也幫著遞送工具和水。而五百多童子分成兩批輪換,一半去長成的豆田看護鋤草,另一半在陂塘上忙。他們的體力畢竟有限,連軸轉是不成的,只能輪換著來。
“嘩…嘩!…”
鐵鍬落下,泥土拋起,汗水浸潤了泥地,太陽曬黑了脖頸。挖掘土方是真正的苦活,一個丁壯從早挖到晚,大概能挖出一到兩方土來。主要取決于他用的工具,和要挖掘的地。
像是中間已經清理過的田地,挖起來就輕松許多,只用鍬就行。而周圍沒清理過的荒地,就得鐵鍬、鐵鋤、鎬頭一起上,先松土,再挖掘樹根石塊,最后才是最容易的挖土。
“起…落…嘿…喲!…”
“砰…砰!…”
一兩百斤重的夯錘被十丁重重拉起,再用力砸向地面,將夯筑的土層砸實,發出震撼人心的響聲!這就是“眾槌齊下”,是群力協作的夯土。
這夯土的工具,叫夯錘,通常以沉重的木頭制成,底部鑲上石塊鐵皮增加重量和硬度。這種夯土方式,從前秦修筑馳道的時候,就已經在關東普及了,也是所有修河工程中最主要的修筑辦法。這夯實土層,不管是筑底還是筑壩,就講究一個齊心協力,用力狠砸!
“太一神在上!承負符師,你問有沒有組裝的踏夯錘或樁錘?你是從哪里聽說的?這種器械可稀少的緊。普通的百姓,甚至普通的士族,聽都沒聽過。只有郡里管河的老吏,還有我們這種老河工知道.”
“我想想,魏郡的州郡府庫里可能有,那里的好東西有不少。但估計也都放朽壞了…再說,村里鄉里筑壩,哪里用得上那種大器械?”
站在圍堰筑壩的河邊,張承負扛著鐵鍬,找到大水工李老河。他看著那一次次拋起又落下的夯錘,忍不住問起省力的器械來。而李老河睜大眼,驚訝的看著張承負,搖頭道。
“早些年桓帝那會,修筑大的堤壩,確實用過樁錘。那玩意不好造,用木用鐵的成本都高。造那玩意的技術,也是打仗的時候用的…”
“打仗的時候用的?您是說…攻城槌?”
“嗯!”
李老河點了點頭,有些諱莫如深。他遲疑了會,看了看左右,低聲道。
“王木匠可能會造,他以前也是官府的大工…不過以莊里的人力,工匠的數量,不知道幾個月才能造出來…造出來也用不了多久,受力的地方很快就會壞。所以,這是沒影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