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升起,天光在葬禮中大亮。東君又駕著金烏,來到泗水的天上。太陽的金輝落下,照亮祭壇魂幡與墳丘,照亮主祭的張承負,也照亮了一眾道徒與士卒敬畏的臉。
“黃天之命,賜安魂所。其亡者,得息焉~~”
眾道徒齊聲唱和,以盾牌做鼓鈸,口出哀聲,有如哭靈,亦似送別。篝火升起繚繞的青煙,黃紙符箓火徐徐燃起。火星躍動著飛上天空,就像逝去的魂魄,帶著眾人的希冀遠離。這一場安撫人心的葬禮,終于就此完成。
然后,許多人都簇集上前,圍著張承負,露出一張張感謝與希冀的臉。眾渠帥門徒對張承負尊敬的態度,自不必說。就連桀驁抱團的泰山眾,還有歸附未久的大野澤眾,看向這位“太平道符師”的眼神,也都多了份敬重與感激,甚至還有一點難得的期待。
“謝郎君主持葬禮!”
“張符師,等我死后,能不能也為我主持這樣的祭禮?”
“對!連年大災,我族中許多人都病死了,也不知魂魄飄在哪里…”
“是啊!符師,能不能也為我的阿父阿母,招魂引路一下?”
張承負被圍在原地,看著那些敬大于畏的士卒,聽著對方期待的詢問,心中泛起波瀾。
無論是泰山眾還是大野澤眾,其實都是位于“儒家秩序”的最底層。在漢代經學建立的秩序中,他們有“賊寇”的名頭,與最底層的流民佃農一樣,沒法獲得任何的精神安撫,甚至連死后都要變成孤魂野鬼的。這種恐嚇,也是士族們用以控制百姓順從的方式之一。而只有當太平道出現后,他們才第一次,獲得了這種原本屬于士大夫階層的祭祀,獲得了難得的“精神撫慰”!
“黃天所鑒!只要我能抽出空來,就一定會為你們主持安魂的祭禮!不僅是我,太平道其他的符師、祭者,也都會幫助你們,只要你們戴上黃巾,信奉太平黃天!”
面對這一張張急迫的面孔,張承負認認真真,給出了發自內心的許諾。在他的眼中,這些同生共死的門徒同袍,都有獲得祭祀與香火的資格。甚至,若是太平道起事后,能夠取得一塊穩固的根據地,那他必定要樹立一片碑林,把戰死門徒的姓名與尸骨,都盡可能的埋在其中。然后,再建起祠廟,在這片華夏的土地上,第一次為這些最平凡普通的黔首,供奉上傳承延續的香火!
“好!好!郎君答應了!”
“說話算話,一諾那個.百萬錢!”
“我們泰山眾也戴黃巾!等我回去,給阿父阿母山里的墳里,也埋上兩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