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
陳守耕頂著熊貓眼走出三號大棚,他昨晚幾乎一夜未眠,一開始是換了地方不習慣,后來干脆不睡了,每隔一小時就記錄一下棚內的溫度、濕度和地溫。
從記錄結果看,晚上隨著天氣變冷,棚內的溫度也會降低,最低點在早上,也就是現在,大約十五度左右,完全能維持蔬菜的正常生長。
有了親身的記錄,他對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前景更加看好。
上午,在李哲的陪同下,他再次參觀了大棚,與昨天的走馬觀花不同,今天看得更加細致,記錄了大棚內各個時間段的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
同時,他也向李哲提出了一些建議:“李老板,我發現新擴建的幾個大棚沒有配備土壤溫度計,建議盡快為每個大棚配置標準化土壤溫度計,并安排專人定時記錄早、中、晚不同時段的數據。這些基礎數據的積累,對蔬菜育種和規模化管理都很重要。”
“是我疏忽了,之后會讓人統一采買。”這段時間,李哲大部分時間都在京城,老李和朱益民帶人移栽蔬菜苗,兩人都是種植經驗豐富的莊稼把式,大多是憑感覺來。
“李老板,我昨兒個認真考慮了合作研發育種計劃,也認同您的分配方案。但有件事我要說明一下:我在京城農業大學還有教研工作,冬天的課程會少一些,可以坐著卡車來回跑,但也不可能每天都待在這邊。
我需要一個研究團隊,成員大多數會是我的學生,會參與育種和數據收集的工作。我也不能讓同學們免費工作,可能會產生一些費用。”
“陳老師,您說的問題我能理解,別管是您還是您的學生,我都可以做到管吃管住、車接車送。等到育種研究盈利后,我還會給他們追加獎金,同時拿出一部分盈利作為團隊的后續研究經費。”
陳守耕對李哲的回答也很滿意,兩人又商量了一些細節問題,隨后簽訂了合作研發育種的協議。協議規定:李哲出場地、物資經費,幫助陳守耕組建研發團隊;育種研發成功后,名譽權歸陳守耕團隊,種子的所有權和繁育權歸李哲所有。
簽完這一份協議后,李哲并不是很滿意。首先,他覺得以公司的名義簽署會更正式一些。其次,以后最好還是找專業律師幫忙起草合同,隱患會更少。
只是現在沒有那個條件,也只能先這樣了。等以后有了更好的條件,可以再補簽合同,確保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至于說到成立公司,李哲是有這個想法的。國家也正式下了相關的法律文件,但實際上成立公司的名額有限,不是你想成立就能成立的。通俗地說,你得有關系。沒關系的話,就只能等,等到政策更加明朗,等到沒有了諸多限制。
今年即便不成立公司,李哲這邊也暫時能應付得開。但明年肯定是要成立公司的,否則很多事情就不好辦了。蔬菜合作社屬于村集體,而不是李哲個人,有些時候可以用,有些時候還是要分清的。
成立公司的事兒不能再往后拖了,畢竟這玩意兒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辦成的,得提早做準備才行。
李哲跟陳守耕談妥后,又找來老李叮囑一番。畢竟,他不可能一直待在大營村,有些事還得讓老李幫忙來辦。
“爹,我不在的時候,陳老師和他的學生就得麻煩您照顧了。如果陳老師育種工作需要你們幫忙,你們也得全力協助。畢竟那些種子以后都是屬于咱們的,關系到未來蔬菜的產量。”
“老二,這個我都知道,你不需要說。我跟青禾能相處好,跟陳老師他們也一定能相處好。”老李應了一聲反問道,“你準備分哪個大棚給陳老師做育種試驗?那些新的大棚也都移栽了蔬菜苗,會不會有影響?”
李哲說道:“我和陳老師商量了一下,有些蔬菜的種植環境不同,有些蔬菜種在一起容易產生病害,所以育種實驗不會在一個大棚里進行。我準備將18、19、20這三個大棚的部分土地拿出來做育種實驗。
每個大棚的試驗土地大約200平米左右,總共加起來是600平米,相當于一個大棚的面積。您覺得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