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沉吟片刻道:“若是野戰的話,在平原上,朕親自率領大軍,勝之不難。
但若是要占據國土,攻城拔寨,那基本上沒有勝算,尤其是日本的山川地理,一概不清楚,稍有不慎就會被埋伏,朕可以負責任的說,沒有勝算。”
內閣眾人都不意外,打仗打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地利是最重要的一項,武將世家傳承的東西里面,除了排兵布陣的東西,即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所記載,還有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要學習地理。
燕太子丹派出荊軻刺殺秦始皇,所用的就是樊於期的頭顱和一幅地圖,秦始皇認為有了那幅地圖,就能攻破燕國。
如今大明對日本國內兩眼一抹黑,加上大明到日本的海域,一年中有半年多都有大風暴,根本不能走,否則鄭和的信件也不會這么晚才送回來,后勤不通暢,大軍過去就是找死。
李祺回憶著明朝萬歷年間和豐臣秀吉的那一場抗日援朝戰爭,最終是明朝獲勝,這一仗被稱為“萬歷三大征中最有含金量的一場戰爭”。
從戰爭雙方來看,豐臣秀吉時代的日本和現在實力相差不會太大,都是剛剛統一不久,正處于軍力強盛的時期,人口一千多萬。
豐臣秀吉帶到朝鮮的軍隊大約是十五萬到二十萬人,跨海遠征這個數量已經相當多,畢竟朱棣帶著號稱五十萬人的大軍、以及朱祁鎮五十萬大軍,其實也就不到二十萬人。
現在的大明自然遠比萬歷年間強大,但當時也不弱,經過張居正十年變法,無論是邊軍還是財政,正處于明朝中后期最強盛時期。
而后雙方都在遠離本土的朝鮮,最終明朝擊敗了日本,如果永樂時期在朝鮮打仗,那日本必然是來十次輸十次。
可若是去日本本土,正如朱棣所說,面對一個千萬人口的農耕國家,基本上沒戲。
舉一個例子就可以形容,隋唐的東北強敵,從隋煬帝開始征討,一直到李治時期才覆滅的高句麗,同樣是農耕文明,最強盛時,只有三百萬到五百萬人口!
不足日本的一半!
雖然高句麗的難以攻克有山城之利,可相對于日本的大海之利以及千里遠途之利,也差不多。
攻克日本,沒有代差科技的話,需要很長時間。
英雄所見略同。
朱棣沉吟道:“若是想要攻占日本,依賴水軍是不行的。
唯有從朝鮮借道,然后通過風平浪靜的海峽前往日本北邊登岸,先奪下幾座城池,讓大軍有落腳之地,而后了解日本山川地理。
這樣才能在野戰中占據平等的地位,增加后面戰爭的勝算,而后還要爭取當地的民心,讓他們為大軍提供糧草。
這樣大軍才能站穩腳跟,之后必須要保證從大明到日本的糧道順暢,源源不斷的從大明往日本運送物資,不能僅僅依靠當地,否則必然生出禍患,如果被人斷掉后路,或許有人背叛,那所有人都要橫死異鄉。
打仗贏不難,可統治就太難了。”
朱棣的感嘆落在眾人耳中,頓時生出一陣贊同之聲,統治太難了。
大明將云南納入統治已經四十年了。
可這四十年間,有三十三年都有叛亂,沐國公府的平叛就沒停下來過,真是拿命替大明鎮守云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