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也算是關心則亂,竟然沒有注意到,瞬間將心放到了肚子里,“并行的話,雖然還是會引起些騷亂,但應該還能控制。”
李顯穆冷笑道:“那可不一定,就怕有些人要借著這件事攻訐我,故意生亂。”
不久前才經歷過艱險的奪嫡之爭,楊榮的斗爭意識相當高,立刻就意識到李顯穆在說什麼,肅然道:“陛下讓你保留內閣大學士銜去禮部,定然是對禮部尚書胡英不滿,他怕是也意識到了,你是覺得他會出手?”
這就是李顯穆和楊榮高看胡英了,他還真沒意識到皇帝對他有所不滿,不過因為他是真壞,所以倒讓楊榮預判出了他的行動。
“一定會,而且應該已經在路上了,那日在禮部中,我沒有避著人,就是故意說給他聽的。
我父親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想要順利推行一項改革,有兩個辦法能夠大大減少反對的人。
第一個辦法是你先展現出什麼的強大,讓他們不敢反對。
第二個辦法就是在推行的時候找一個足夠大的祭品,然后把它干掉震懾其他人。
我如今剛剛進入禮部,再也沒有比干掉打擊胡英威信而更好的辦法了。”
楊榮聞言沉吟道:“明達你說的有理,你準備怎麼做,又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
“稍后我會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將我的改革計劃發到內閣中。”李顯穆從懷中取出一份奏章,“就是這份計劃,我需要你幫我一起說服內閣同僚,向禮部尚書胡英發回詢問函件。”
內閣權力大大提升的一個標志就是可以用內閣整體的名義,向六部發函件詢問一些政策以及具體事例。
因為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讓皇帝知道,從縣丶府丶省,再到六部,一層層機構,都會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攔截下來。
現在有了內閣,地方報上來的事務多了幾倍,這些事務自然不可能落在皇帝身上,那就只能落在內閣身上。
內閣既然處理這些事務,那自然就要有詢問的權力,內閣問六部也不敢不答,否則內閣往皇帝那里一捅,說“禮部不配合內閣工作,此事原委怕是要陛下親自去問了”,那禮部不就完了。
不過這種發完禮部尚書這種高官的信函,都要內閣集體通過才行,因為內閣大學士本質上是正五品,而且不是正式衙門,合法性始終不足,內閣集體還算像個樣。
“沒問題。”楊榮一口答應下來,“如今明達你升任侍郎后,內閣同僚也不會再攔著你,即便士奇也是如此,你大可放心。”
整個內閣都是太子黨。
他們都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太子登基之后,而李顯穆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李顯穆至少在永樂年間沒有爭鋒的心思。
最排斥異己的楊士奇,也不再有心思和李顯穆相對抗。
不過李顯穆始終對楊士奇懷著一份警惕。
因為他始終沒忘記,楊士奇曾經對他出過手,后來是因為太子的關系,雙方才漸漸緩和下來。
類似于楊士奇這種在底層摸爬混打過,卻初心不改的人,心智早就堅不可摧了,說得難聽點,這種人認死理,這麼大的年紀,根本就不可能再改變。
只希望楊士奇能知道什麼才是對天下最有利的,別為了曾經的恩情,走上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