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日后的大朝會上,在大多數朝臣懵然的狀態中,六部尚書等齊齊上書,請求下發寒門法令,將政治資源向寒門士子開放,以使更多因為缺乏學習資源而埋沒的天才,能夠魚躍龍門,為朝廷效力。
大多數人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但都知道這是吏部尚書蹇義等人輸了,他們心頭有無盡的好奇,卻不得其解。
朝廷做出了向寒門傾瀉資源的政策,但如何傾瀉、傾瀉多少,卻依舊值得商榷,這三年的爭執,早就將當初最開始的政策想法,改了個面目全非。
皇帝將這件事交給了禮部尚書鄭歡、戶部尚書李顯穆以及內閣去負責,這個舉動更是讓朝野確定,寒門法令的通過不是一場政治妥協,而是心學的大獲全勝,因為這件事徹底主導在了心學派系手中。
等到又過了數日,南京之事才徹底傳到京城,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到這時,大多數人才知道為何朝廷之上突然有了堪稱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一件談論了兩三年都定不下的事情,突然被定下了。
……
禮部。
李顯穆和鄭歡在尚書房中一邊飲茶,一邊商議著皇帝派下的差事。
“向寒門傾瀉資源,要有個簡單的章程,明達你肯定已經有大概得思路了。”
李顯穆想了這么多年,自然有完整的思路,緩緩道:“我們之前就說過,科舉資源局限于舉人,進士肯定是不能放開,科舉這方面,就按照先前的想法去做。
我覺得除了科舉,主要還是學院方面,要在各省府中,從那些寒門子弟中,挑選那些天資真的出眾的人,然后由朝廷大致負擔他的學費以及生活費,大多數人讀不下去,主要就是沒有錢。”
鄭歡躊躇道:“可這樣的話,會不會導致朝廷開支變得太大,畢竟誰也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況且這些孩子都是家中的勞動力,讓他們不種地的話,怕是他們家中不同意。”
鄭歡說的都是現實,在大明朝想要搞義務教育是絕對不可能的,生產力不發展,不讓人口從土地的束縛中脫離出來,中國這片土地上,就永遠都是脆弱的小農經濟社會,那任何和小農經濟社會不配套的上層建筑,都是空中樓閣。
到了現代中國,義務教育普及之后,尚且有很多家庭因為無法負擔而讓孩子輟學,何況大明呢?
李顯穆也覺得有些沉重起來,沉聲道:“你說的我都知曉,我們不是神仙,不可能真的將每一個天才都從泥土里面挽救出來。
我們只是要給天下寒門讀書人一個希望。
所以考核要嚴酷一些,比如這個月入學,水平只能背得下大學一本書,那一個月后考核,必須將論語全部背下,正確率要八成以上,用這種方式來篩選真正的超級天才。”
鄭歡有些震驚,“明達,按照你的想法,這可就沒幾個人能過得去了,有這種天賦的人,科舉怎么都能中個二甲前幾名,甚至一甲了吧。”
“人再多,朝廷供養不起,自然要優中選優。”李顯穆緩緩握緊了拳頭,“我們選的本就是天才,那些天資平庸的寒門子弟,讀一輩子書也中不了舉,與其浪費時間,不如早早認識到自己的平庸,去另謀生路。”
鄭歡聞言嘆口氣,“你說的也對,那些皓首窮經一輩子,結果只能中個童生或者秀才的,只能連累家人,還不如早早去當個私塾先生,至少能混個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