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當真是一味迷人的解藥,朱高熾當皇帝之后,精神好了很多,甚至走路都不像從前那樣帶著些蹣跚了。
眾人向皇帝行禮,而后有一溜小太監抬了板凳進來,再次謝恩后各自落座。
“如今進入洪熙年間,該有一番新氣象,大明如今雖然稱不上是百廢待興,但如今建國已六十年,各項弊病已然叢生,諸卿和朕身上的擔子很重啊。”
朱高熾經過初期當上皇帝的欣喜后,這數月以來通過奏章以及臣下的了解,已經大致知道了如今大明情況說不上好。
建極六十年,對很多王朝而言,已經進入倒計時了,明朝卻依舊有蓬勃的活力,不得不說朱元璋和朱棣的確是厲害。
李顯穆開口道:“陛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如今京城諸事大概落定,該問外事了。
先帝在時,每有蒙古略邊,每御駕親征,陛下不喜武事,必然仰仗于武臣,臣請陛下召見諸邊總兵。”
后世很多土木堡陰謀論者都會反復說一句話——“蒙古人是怎么繞過宣府,進入大明內部襲擊了皇帝的軍隊,所以這一定是政變陰謀。”
這就是完全不懂古代軍事,明末時期皇太極進關一路繞過無數堅城,抄掠山東濟南,靠的就是一手來去如風的騎兵。
事實上,早在洪武永樂年間,蒙古人就隨意進出宣府,只不過都是小打小鬧,朝廷不太在意。
古代軍事重鎮真正的作用是,切斷后勤補給,防止敵人打持久戰,那些劫掠是擋不住,也沒打算費勁去攔的。
土木堡之變一是明朝防御體系有問題,從一開始對西北防御就不足,后世九邊重鎮之中,有兩三鎮不存在,二就是堡宗和王振,過于腦殘,且剛愎自用,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但防御體系問題是可以解釋的,人不可能應對不存在的風險,從洪武到永樂時期,并沒有來自西北的風險,自然不會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軍事重鎮。
李顯穆也不打算那么干,他的軍事思想是戰略進攻型,九邊重鎮那種防御型的策略,他想不到,想到也不會提。
殿中眾人反應各不相同,從當今陛下上位后的種種舉動來看,不太注重軍事,他們沒想到李顯穆會在這個場合中,提出外事,不過想到李顯穆兵部尚書的身份,倒也算是合理。
朱高熾不注重外事自然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他沒有遠見。
而是因為永樂皇帝五征蒙古,雖然后兩次效果不大,但還是為大明打出了十年、二十年的和平。
史書上那句“六師屢出,漠北塵清”,可不是吹捧,而是事實。
相對比軍事上來說,內政上朱棣花的心思少,于是問題也就很多,朱高熾將重心轉到內政是很合理的。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任務。
新中國也是這樣,抗美援朝后立刻開始經濟建設,對越反擊也是為了國內的經濟建設有一個和平的環境。
朱高熾略一沉吟后笑道:“年前的時候,明達說日后大明應當以內政建設為中心,大治十年,朕卻沒想到,明達會突然提起外事,不若明達將想法先向諸卿都講一下。”
李顯穆眼中聞言一黯,他都有些懷疑十年這個詞是不是有毒,周世宗曾經說“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然后突然崩殂,現在洪熙皇帝也命不久矣。
若是洪熙皇帝真的能活十年,他今天不會在這里提出外事,可惜朱高熾活不久,有些計劃就不得不改變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廷政策也是如此,政策延續是奇跡,朝令夕改才是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