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穆腳步輕快的離開了華蓋殿,陽光落在他身上,驅散寒意。
皇帝朱瞻基同意了他的建議。
這是國家政治體制的一大進步!
永樂初年,內閣大學士,皆是編纂、預檢、講讀之官,在午門內的文淵閣辦公,不置自己的官屬,也不得專制六部諸司各衙門。
六部諸司奏事,亦不需要經過內閣。
從今日開始,六部就不得不一定程度上,看內閣的眼色行事,尤其是戶部、工部、刑部,這三個部門的工作,走流程的居多。
戶部有各項財政撥款的批復、工部有各項工部的預算批復、刑部則有各項案件,譬如死刑案件都要皇帝親自批復。
朱瞻基的動作非常快,在宣德元年真正到來之前,他要組建一個高效的執政班底,新內閣便是這套班底不可或缺的一環。
很快就有旨意傳出,“諸司衙門的奏章,送抵通政司后,入宮送往皇帝處,而后送入內閣,由內閣初步批閱,給出建議,再交由皇帝同意。”
通政司送入宮中的奏章,全部都有備份,通常是三份,上奏的人留一份,通政司留一份,然后皇宮再存檔一份。
這么重大的消息,自然讓無數人為之震驚。
當傳出到六部諸衙門時,無論是尚書侍郎,還是普通的官吏,幾乎所有人都驚呆了,大家都不是傻子,當然知道這件事必然會大大提升內閣的權力。
以后六部的奏章,都要先經過內閣看一輪,那豈不是有什么彈劾也要先送過去了?
最先反對的就是都察院。
前任左都御史鄭歡離任后,新任左都御史上任后立刻將都察院重新梳理了一番。
上任后他本來沒有什么大動作,但卻沒想到迎來了如此離譜的一道旨意。
當即召集了整個都察院的御史,沉聲道:“自太祖皇帝時期建立都察院,授予了我們風聞奏事的權力,但凡有彈劾,便呈遞于皇帝,可如今卻要經過內閣這么一個無品級的機構,這是踐踏國朝的制度,本官要上書陛下反對,諸位同僚呢?”
“附從總憲!”
“內閣無權監管我都察院的奏章!”
御史們大多都義憤填膺,只有一少部分人沒說話,但在此情形下,也沒有出言反對,左都御史望著眾人的反應,滿意的點了點頭。
他并不是想和李顯穆對上,但他是真的認為,區區內閣這么一個無品級的機構,怎么能夠壓在都察院的頭上呢?
況且他們可是監察官員的機構,怎么能被內閣所壓制,那都察院又有什么存在價值?
他們是效忠于皇帝。
就算是陛下為了效率想要讓內閣多添加工作,但都察院的工作,也不該讓內閣來決斷。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