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不能戰勝壓服六部,他們是不會服氣的,日后也一定會和內閣在各種場面上爭執,那可就不妙了。
說清楚,他們為何這么反對,再說清楚票擬制度對天下的好處,孤立那些反對的人。”
楊榮第一個反應過來,“明達的意思是,要讓世人看到他們之所以反對是因為被觸動了利益。”
“這有點不容易啊,況且都是文官,這樣相互之間攻訐,豈不是讓那些武將看了笑話?”黃淮性子比較中庸,有些不贊同這么激烈的爭斗。
楊士奇微微皺眉不滿道:“他們若是要攻訐我們、反對我們,那自然是要反抗,難不成還在這里坐以待斃不成?”
黃淮聽到楊士奇這么不客氣的話,頓時一噎。
金幼孜和楊溥見狀都沒說話。
這內閣之中,以李顯穆為首,朝臣之中也以李顯穆為首,接下來就是楊士奇。
楊士奇附從先帝二十多年,在閣臣中無論是能力、資歷以及功勞,都是僅次于李顯穆的存在。
當初李顯穆在永樂末年,不再擔任閣臣職務時,內閣之中便由楊士奇主導。
偏偏這兩個人在某種程度上性格還非常相似,都是那種極其強硬的人,若非楊士奇不能和李顯穆相提并論,內閣絕不可能這么平和。
即便如此,自李顯穆重新入閣以來,內閣之中十次爭執,有八次都是李顯穆和楊士奇二人。
兩個強硬的人共事這就是注定的,正如高拱和張居正都有經世致用的才能,但卻不可能共處。
李顯穆認為楊士奇比自己還要獨斷專行,尤其是排斥異己,那可過分多了,李顯穆起碼還看一下對方是否有才能,比如蹇義,雖然二人一向不和,但因為當初太宗皇帝駕崩之事,他一直沒有去動蹇義。
楊士奇則不同,不管是不是有才能,只要不和他一個派系又擋了路,立刻就是排擠。
金幼孜、黃淮和楊溥三人在內閣中權勢最低,自然不太能說話,只有楊榮能開口,“士奇莫急,且再聽聽明達到底是如此想的。”
“內閣和六部的爭端是注定的,我本身是兵部尚書,實際上參與這件事,并無道理。”
李顯穆抬出了另外一個身份,讓自己的話變得更有說服力,“之所以要向皇帝如此建議,是因為陛下要重用宦官,現在陛下在宮中設立了學堂,讓宦官們讀書。
陛下又并不是非常勤政的皇帝,這些奏章是必然處理不完的,那到時候誰來承擔這項工作?
若不是內閣,那便是宦官了!”
李顯穆一言激起千層浪,讓內閣五人都呆愣在當場,萬萬沒想到會聽到這么一番話。
但細細想來,竟然很有道理,因為皇帝之所以會給內閣票擬權,就是皇帝怠政,若是每一個皇帝都像太祖皇帝那么勤政,那自然不需要票擬。
哪怕是像太宗皇帝一樣,那有一個秘書處也就夠了。
可以說內閣票擬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這么一想,內閣五人頓時便豁然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