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以這番話說給外朝群臣聽的話,此事極有可能就能直接消弭。”
黃淮有些振奮,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最符合他的想法。
其余眾人皆沉思起來,聽起來確實沒問題,六部和內閣斗的再兇,但面對宦官干政,還是團結一致的。
李顯穆卻搖了搖頭,“這個辦法自然能勸退許多人,但這畢竟依舊是從六部手中奪權,宦官干政是未來的事,那個時候當今官員在還不在都不知道。
而當前權力被削奪,卻是迫在眉睫的,大鬧一場是注定的,現在只看陛下想要怎么處理這件事。”
說話間,已然有宮人前來,剌著嗓子道:“諸位學士,圣上命六部諸衙門朝臣入宮,讓雜家在請諸位也入宮上殿奏事。”
嚯!
內閣六人對視了一眼,皇帝竟然直接選擇讓雙方面對面,這是相信他們能擺平,還是想要退縮呢?
李顯穆幾人應聲后,便從文淵閣往奉天殿而去,在路上時,偶然遇到了六部入宮的人群。
“這不是內閣的諸位閣老嗎?”
大喇喇的一聲,帶著一番挑釁。
閣老,在唐朝時,是對中書舍人與門下侍中的稱呼,即宰相的尊稱,比如非常有名的狄仁杰狄閣老。
與之類似的,還有元輔,原指朝廷重臣,但多用來專指宰相。
隨之內閣權勢漸重,李顯穆等人在外通常自稱“閣部”,不少人會尊稱“閣老”,但今日擺在這里明面上。
便是有些嘲諷的意味了。
這是在譏諷李顯穆等人在做宰相的夢!
僅僅這一句,就能看得出六部心中所想,千年以來,六部一直都是宰相的下屬執行機構,只有大明朝,六部的地位才這么高。
得到了,就不想失去!
————
在內閣建立的初期,其存在極大的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概因內閣是隨著明朝初年皇權的高度強化而建立的,權力的來源由君主所授予,內閣大學士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對君權幾乎沒有制約作用,只能成為君主加強專制的工具,因此明朝初期的君主專制比前代更甚,助長了明朝初年的君主專制程度。
因為某些歷史學者所論述的內閣抗衡皇權是完全錯誤的,包括票擬制度的實行,本質上搶奪的并不是皇帝的決策權,而是對六部的勝利,這是一次內閣提振自身權勢的舉動。
在票擬制度出現后,內閣擁有建議權、六部擁有執行權、皇帝(司禮監)擁有披紅決策權,內朝外朝相互制衡,內閣、六部之間相互制衡,內閣大學士對皇權完全構不成威脅,其權力大小完全依賴于皇帝對其票擬結果的認可程度。
某些歷史學者以李文正公李顯穆在宣德、正統時期的權勢而論述內閣的權勢,這是舍本而逐末,李顯穆的權勢正來自于宣宗皇帝對其的信任,正如史書上所記載的“帝每有疑,皆詢文正公而問之”,這是李顯穆個人的權勢所導致,同內閣制度并無太大干系。
從永樂時期的秘書處,到洪熙時期皆為二三品高官,再到宣德時期擁有建議權,內閣的地位在不斷上升,漸漸壓過了六部,但六部自然不會坐以待斃,內閣地位的下一次大幅度提升,在下一次職官品級調整中。——《明朝政治制度變遷》
:<a>https://5141e448d.xyz</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