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推薦任何人,只在李顯穆的位置上多停留了一瞬,若說誰一定能比他干的更好,那自然是李顯穆。
但他終究還是沒說出來,還是要顧及一下身份,今日離開殿中后,他必然聲望大跌,若再推舉李顯穆,怕是便要被人攻訐了。
他說的話本來也不如何管用,沒必要去冒這個風險。
況且,蹇義雖然沒有推舉李顯穆,但同時也沒有推舉自己派系中的人,這已經是相當秉公。
朱瞻基點點頭,對蹇義的秉公、誠謹愈發滿意,他心中早就有了一個人選,只是自大明永樂年間以來的傳統政治習慣,讓他裝模作樣的問向群臣。
“今日恰好諸卿皆在此,不必再另外召集大臣廷議,都說說心中人選。”
朱瞻基的姿勢略放松了些,靠在龍椅上,舒緩了下略帶疲憊的腰。
自群臣入殿以來,短短時間之內,局勢便一波三折,一變又變,甚至就連議題都換掉了。
反對著、反對著,把自己派系的老大反沒了,如今他們大概也想明白了蹇義心中所想,不少人都在心中怒罵蹇義沒用。
政壇之上,面厚心黑才是王道,竟然會被人打擊的生出致仕之心,真是百無一用,白瞎了那么深厚的資歷和聲望。
只能說塞翁失馬安知非福,那些面厚心黑的政敵,面對李祺、李顯穆父子時,可都是身死族滅的下場,蹇義能全身而退,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內閣幾人紛紛對視著,吏部尚書這個職位,內閣是不占優勢的,他們從永樂年間就是閣臣,從來都沒有接手過部務,貿然任命為吏部尚書,必然不可能。
那吏部尚書就還是會從六部之中挑選,人選要么是吏部左、右侍郎,要么就是其他六部尚書平調。
其中人選又以功績、資歷、能力、聲望排序,那人選便是夏原吉。
但夏原吉不可能,他是大明財政不可或缺的人,戶部離不開他,夏原吉自己怕是也不想去吏部,他在戶部樹大根深,聲望隆盛。
那另外就是另外幾人了。
楊士奇卻轉頭望向了李顯穆。
李顯穆才是最符合所有條件的那個人。
唯一所疑慮的便是……
皇帝會不會覺得李顯穆擔任吏部尚書,而權柄過重,畢竟李顯穆已經是內閣首輔,馬上就要有票擬權了。
若是再擔任吏部尚書,那權勢真比得上宰相了!
:<a>https://5141e448d.xyz</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