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注定將是一個值得被紀念的年份。
在仁宗皇帝崩殂后,繼任的宣德帝,快速的調整了一系列人事任命。
先前拆分諸省時,便已然遷轉三位尚書,又任命了一系列從二品的巡撫都御史,如今又罷吏部尚書蹇義職銜,加少師,參謀機務。
十月初三,罷李顯穆兵部尚書事,遷吏部尚書兼任內閣首輔。
天下劇震,時人莫不仰視,而投書文牒者,甚重。
洪熙元年十月初五,朱瞻基追封李善長為太子太師,復韓國公,改謚“忠肅”。
追封李祺為吏部尚書、宗人令、太傅,以太宗忠臣的身份,配享太廟。
這一系列的舉動,政治意味簡直如同司馬昭之心。
皇帝要抬舉李顯穆,使他大權獨攬的心思,昭然若揭。
當日在廷議上的事情,雖然沒人故意傳播,但皇帝認為吏治必須整飭的態度,卻清晰的傳達了出來。
如今李顯穆上任吏部尚書,誰不知道他一向是皇帝最鋒銳的利刃,無數人都在瑟瑟發抖。
這些紛紛擾擾,李顯穆并不放在心中。
……
京城外,十里柳亭,李顯穆正送別英國公張輔。
在李顯穆遷轉吏部尚書的同時,一道圣旨,命張輔再次披掛上陣,出征安南,且短時間內不會回來。
秋風烈烈,卷起殘落的枯葉,頓生幾分寂寥之情。
張輔出征的前情提要,是因為淇國公鎮守安南,結果在平亂過程中,接連病死、暴斃了當代淇國公和淇國公的親兄弟。
如今偌大的國公府,只有一個十六歲的庶子,是當代淇國公的庶子,以及一個只有五歲的嫡子,大明有嫡立嫡,自然是立嫡子。
但這樣的淇國公府自然是鎮不住交趾了,于是皇帝就想到了張輔,打算讓英國公張輔前往鎮守。
接任安南總兵。
但……
李顯穆望向岳父,帶著一絲愧疚道:“是小婿連累了岳父。”
張輔知道李顯穆的意思,李顯穆走到如今的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輔就必須遠遠的離開京城,天高皇帝遠的交趾是唯一的選擇。
一個皇帝對臣子真正的愛護,就是盡量讓臣子永遠不要走到功高蓋主的那一步。
永遠不要讓臣子能夠威脅到皇帝。
這實際上是皇帝保全臣子之道。
只是……
交趾那等偏遠之地、貧窮之地,又哪里比得上京城的繁華呢?
張輔卻很是灑然,“我兩次三番征討安南,將漢唐舊土收回,如今能夠鎮守安南,使其永歸于中華之地,全我畢生之功,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