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你,整頓吏治,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稍有不慎就是殺身之禍。
現在皇帝又把你捧的這么高,須知,高處不勝寒吶。”
自然變法的人沒有好下場,和官場不和光同塵的人也沒有好下場,就算斗不過你,還不能等你死了嗎?
李顯穆亦灑然道:“所以才要培養合適的接班人,繼承遺志,正如李氏,若非先父和小婿兩代人矢志同力,祖父又哪里有平反之日呢?
如今心學一脈中,頗有一些資質上佳的士子,李氏族中也有好苗子,小婿再撐二十年,新一代人便能接過手中的擔子。”
用家族+學派的方式篩選政治遺產接班人,遠比僅憑家族更能保證權力穩定的代際傳承。
畢竟家族還是太局限了,縱然憑借著教育能代代出現高官,但頂級的天才卻不是那么容易出現的。
見李顯穆早有準備,且有完備的計劃,張輔也放下了心中的擔憂。
“從先帝開始重用文官,以如今的局勢來看,將來文官會越來越勢大,等我薨逝后,英國公府也要靠你照料了。”
說到這里,張輔有些黯然,英國公府的煊赫,完全由他一人所擔起,他子嗣可以稱得上凋零,女兒倒是不少,但兒子卻只有嫡長子張忠,張忠的身體還不好,一直病殃殃的。
他是真擔心兒子死在自己前面,斷了香火,英國公爵位后繼無人,那他這一輩子至少一半存在的意義沒了。
又相敘幾句,張輔轉身離去。
李顯穆目視著英國公府的家丁卷起大旗,附從于張輔之后,馬蹄聲起落之間,揚起陣陣塵土,人影漸散。
……
“廷益。”
“師叔。”
李府之中,李顯穆坐在上首,于謙坐在下手。
李顯穆笑著勉勵道:“此番師兄肩負著朝廷拆分南直隸的大事,你跟著師兄去南直隸要好好學、好好看,看看地方官吏是怎么辦事的,等你從江南回來,我打算安排你去當縣令。”
于謙不茍言笑沉聲道:“小侄謹遵師叔教誨。”
李顯穆笑道:“讓你去做縣令,沒有什么抵觸?”
縣令是濁流官,事多、功小、升遷慢,上面沒人可能一輩子就在縣令位置上了。
相反京城的各種衙門,諸如六部等等,那升遷才叫快,而且位高權重,并且生活在京城,各方面條件都好,諸如翰林院,那才是真正的宰相儲備之所在。
向來都是清貴之地。
于謙搖搖頭道:“下去做縣令可以造福一方,小侄求之不得。”
“好,我就知道沒看錯你。”李顯穆欣喜道:“我記得你是永樂十五年的進士。”
“回師叔的話,正是,永樂十二年會試前,生了一場病,只能延后一屆再考。”
“宋朝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的說法。
如今選官的方式,各有說法,這很不好,日后我會向陛下建議,實行《大明官員選拔條例》,日后的閣臣,都要有大明基層工作經歷。
不明白大明基層是什么樣子的官,沒有治理過一方的官,怎么能登上天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