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后,天下三分。
可以說,在此次戰役過后,曹操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統一天下。
而元氣大傷的原因,除卻其他的因素以外。
最令人熟悉的便是他鐵索連江,然后被周瑜施展苦肉計,諸葛“借東風”,一把火二十萬大軍付諸一炬。
所以,對于自己學誰不好,非要學曹操這件事,吳信是挺納悶的。
不過雖納悶,但吳信終究也不是以前只單純看故事,感慨英雄豪杰的普通人了。
而是一名身經百戰的統帥。
更別說對于“自己”,他也算是有幾分了解,知道他也不是那種沒把握就胡來的人。
因此,再細細琢磨之下,分析了一番后,吳信也覺得——鐵索連江。
可行。
首先,在吳信看來,鐵索連江并不是絕對的壞計策,而是一條存在著巨大風險的計策。
它的好處和壞處都非常明顯。
好處就是解決北方軍兵們暈船,間接提升了戰斗力。
同時,協同協戰,統一指揮。
在大量戰船連成一片的情況下,它們也是能對敵方的戰船能形成壓制的。
當然,壞處也在這里。
連成一片的代價,就是喪失了戰船本身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從而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活靶子。
說白了,就是拿戰船的機動性換取了穩定性。
因此,一旦敵軍進行火攻,自然就容易燒成一片。
不過…真要說起來。
理論上,用火攻也不會對連鎖起來的戰船遭受重大打擊的。
畢竟站在戰船上的軍兵也不是傻子,會眼睜睜看著,讓你把燒著火的小船,直接撞在自己所在的船上。
所以,曹操大敗的原因其實還是在于忽略了這條計策上的風險。
在于沒有做好敵方采用火攻之后,需要反制的后手。
例如——
某些戰船著火之后,快速解鏈和快速分散。
不過真要處在曹操的角度來看,這也能理解。
因為他沒做這些后手的原因,不是因為他傻,沒想到,而是低估了當時東吳采用火攻的可能性。
畢竟當時的環境處于冬季西北風的季節,誰能想到環境突變,變成了東南風。
再加上他本身就對于水戰的經驗不足與中了黃蓋和周瑜的苦肉計,這些一系列間接原因之下,才導致了他的大敗。
而這一切大敗的原因,吳信是可以有意識的去避免的。
因此,他才覺得鐵索連江可行。
想到這,吳信又稍微沉思了一下,隨即便開始幫助“自己”布置后手,為“自己”接下來一統天下做準備。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