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辦大事之前,都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名頭。
一來,這是因為占據了道德制高點,不容易給他人口舌,從而讓自身陷入被動,無法應對。
二來,就是為了掩蓋真實目的或者為非常規手段提供合法性。
這種手段不管在任何時代都是常見的。
例如——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削弱諸侯,名義是“廣施皇恩于諸王子弟”,實際是分化諸侯勢力的這種,即是掩蓋真實目的。
而“吳信”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整治“環境”,那么自然也少不了行使這種手段。
理由也很簡單。
那便是他需要面對的可不是一些小官小吏,而是手握權力,執掌乾坤的一批人。
是自己曾經親密的戰友。
是大明建立過程中貢獻最大的一批人。
是無論在大明何處何地都能找到戰友的同志。
因此,為了避免這些人互相攀關系,為了避免大明陷入動蕩,也為了讓自己不心軟,吳信也不得不這樣做。
不過,這個手段嘛,卻讓吳信的面色變得有些奇怪。
因為不論怎么看,這個手段都跟他前世記憶中,一個朝代的案件有關。
而且說來也巧,那個朝代的全稱和自己現在模擬中建立的國家縮寫一樣,也叫大明。
【解放二十一年二月三日,根據大明對于太學落榜人員的規定,吳念蘇于今日離開了長安,并按照中央的決定,前往交州擔任官吏,并履行自己扶貧扶智的職責。】
【這一天,你和你的妻子蘇芷若站在長安城的城墻上看了很久很久。】
【你看著她的背影,在你的親自安排的禁軍護衛下,越變越小,直至消失。】
【吳念蘇并沒有像其他孩子離開前一樣,獲得父母的關心和忠告。】
【也沒有像他們一樣,上演著依依不舍分別的場景。】
【她有的,只有數名圍繞在身邊的護衛。】
【是的,盡管你不想違背心中的承諾,但到了真正分離的時刻,為了自己的女兒安全著想,終究還是忍不住為她安排了其他落榜考生沒有的護衛——而且還皆是百戰精銳。】
【可就算如此,除了你自己,又有誰能指責你呢?】
【答案是——沒有人能指責你。】
【畢竟,以你對于這個國家的貢獻,別說是安排幾個禁衛了,就是你安排一支軍隊去保護她,也沒有人能說什么。】
【也就只有你自己,對于這個安排心有愧疚。】
【這個愧疚,有對女兒的,也有對百姓的。】
【可就算愧疚,你也并未表現在臉上,只是在徹底看不見吳念蘇背影的那一刻,面色淡然的牽著蘇芷若的手轉身離開。】
【“念蘇,你還年輕,將來會遇到很多人,經歷許多事,得到很多,失去很多,這其中,有好有壞,但無論如何,有一樣東西,你決不能丟棄,一是良心,二是對于掙扎在苦難中百姓的憐憫心。”】
【這是你女兒離開前,你寫給她信中的一部分,你吩咐禁衛在抵達交州后交給她。】
【你明白,念蘇其實對你有許多誤解。】
【你明白,她現在恐怕完全無法理解你的行為。】
【她不明白,你為什么對她“時好時壞”,也不明白你為什么永遠這么嚴厲,連親生女兒都不護著,還把她像“流放”一樣,“流放”到交州。】
【你明白她心中的委屈,但對此,你卻無法解釋。】
【因為你真的不想把她牽扯到之后殘忍的斗爭當中——】
【“有些人的良心沉睡了。”】
【“對此,如果視而不見的話,也許大明不會怎么樣,但以后呢?未來呢?吸血鬼似的官僚主義會不會大行其道?”】
【“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