汁進攻者來說。戰略打擊無疑是減少傷亡的最佳手段。“一
早在力世紀的最后一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就在巴爾干地區打了一場以戰略打擊為主的零傷亡戰爭。用數十天的高強度轟炸打垮了南斯拉夫。可以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完全依靠戰略打擊打垮對手的戰爭。
從某種意義上講,追求零傷亡是每一位戰略家的目的。
問題是,當這種追求發展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就不再是追求那么簡單。而會發展成為某種極端的東西。就像吸了鴉片一樣,當指揮官把減少傷亡當成任務指標。就會對一切能夠減少傷亡的手段著迷。
戰略打擊就是如此。
受此影響,共和國海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將加利福尼亞州變成了地球上規模最大的“無人區”絕對不是偶然事件。
要知道,加利福尼亞是美國人口最多與經濟最發達的州。如果以經濟總量計算,這個擁有!億多人口的州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僅次于共和國、歐盟、美國、印度與巴西,超過了人口更多的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國,甚至相當于2個阿拉伯國家的總和。在這個占據了美國本土西部地區三分之二海岸線的州,不但擁有世界聞名的好萊塢,還有現代電子產業發源的的硅谷。可以說,正是加利福尼亞州,才讓美國東西部地區的發展趨于平衡,讓原本荒蕪的西部地區成為美國經濟的新動力。
慘烈的戰略打擊,讓這塊希望之地變成了絕望之地。
根據戰后公布的一些數據,美國當局在戰爭期間做的不完全統計,在勁3年2月底之前離開加利福尼亞,翻越洛基山進入中西部地區的戰爭難民超過沁刀萬,其中刃四多萬由美國政府收容、安置在難民營里,另外3曲多萬則涌入了各大小城鎮,成為了美國中西部地區動亂的根源。當然,在沒有走出加利福尼亞州的戰爭難民中,大部分都永久性的留在了洛基山的峽谷里面。到底有多少人在逃難的時候死亡,恐怕誰也無法給出一個準確數字,只是沒有人懷疑,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根據戰后統計,僅有大約凹。萬加利福尼亞居民活到了戰爭結束之后。而在戰爭爆發前,加利福尼亞的人口是萬,除去國家征召的軍人,大約有,助萬加利福尼亞人沒有活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這些人中。大約一半死于戰略打擊或者因為戰略打擊失蹤,另外一半則死在了逃亡的路上。首先得承認,死在逃亡道路上的戰爭難民多半是因為缺乏食物,或者是缺乏有效的醫療救助,還有不少是因為爭奪食物或者藥品。也有很多死于謀殺,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如果沒有共和隊的全面戰略打擊,這些人不會離開家園。更不會死在逃亡的路上。因為難民主要向東進入洛基山,所以很多難民都死在了山區。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山里,肯定無法給出一個準確數字,只是在戰爭結束之后的數十年內。陸續有人發現了難民坑,其中最大的一個坑里就有上萬具尸骨,最小的一個坑里也有數百具尸骨。可想而知,當時死在山里的難民絕對不在少數,保守估計的話,都在四萬以上。
毫無疑問,這是共和國海軍的杰作。
正是因為如此猛烈的打擊。美國當局不得不在2月底連續兩次發出外交照會,希望與共和國進行停戰談判。
問題是,有談判,不一定有談判結果。
鑰日,共和國與美國駐瑞士大使進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觸。因為美國當局并沒在照會中提出可以在什么情況下以投降的方式結束戰爭,而共和國早就對外宣布,除非美國當局投降,不然戰爭只會在徹底擊敗美國的時候結束,所以這次接觸是以非正式、而且秘密的方式進行的,并沒公開,也沒有邀請除瑞士外長之外的第三者參加。
毫無疑問,這樣的接觸,基本上沒有什么意義。
根據戰后公布的資料,在這次僅持續了為分鐘的接觸中,雙方交換了戰爭意見,特別是結束賊爭的方式。
事實上,雙方大使都只是傳話筒。相互交換了基本信息。因為是美國當局主動要求就停戰談判進行接觸的,所以共和國大使的口氣非常強硬,堅持只有美國無條件投降。共和國才會停止軍事行動。如果美國當局決定無條件投降,根本就沒有必要與共和國為停戰談判進行磋商,所以美國大使的意見很簡單,美國不會無條件投降,異會在適當的情況下以談判的方式結束戰爭,也就是有條件投降。事實上,共和國當局也不可能指望美國無條件投降,不然就不會答應為停戰談判進行磋商,而是應該直接向美國下最后通蝶,要求美國當局無條件投降。正是如此,在這刃分鐘的會談中。美國大使提出了最重要的幾個投降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