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農歷初二。
廣武縣、下轄河口鎮。
鎮子南邊的戲臺子,已經連唱了兩天大戲,今天是最后一場。
戲班是從童關過來的,唱的是本地秦腔、也就是梆子戲。今天唱的是家喻戶曉的《五典坡》。
從早上開始,鎮上的人便端起小板凳,趕來戲臺。
上午十點,戲臺
一陣密集的鑼鼓聲和二胡的音調之后,穿著戲服的角兒登臺。
人群爆發出熱烈的鼓掌聲,接著便聽見王寶釧打扮的角兒,開始吟唱。
“老爹爹莫要那樣講,有平貴兒不要狀元郎。有幾輩古人對父講,老爹爹耐煩聽心上。姜子牙釣魚渭河上,孔夫子陳州曾絕糧……”
唱詞通俗易懂,王寶釧的腔調十足,再加上戲曲里發生的地點就在秦省大地上,頓時引來不少喝彩。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也能看見,便把自家孩子舉起來。
孩子看了一陣,覺得沒滾鐵環、玩泥巴有趣,嚷嚷著要下來。
當爹的便把孩子放在地上,讓一邊玩去。
這個時候,一個聲音叮囑道:“把孩子看緊了,別讓他亂跑。”
當爹的往旁邊一瞧,懟道:“礙你事了?”
貓子一邊嗑瓜子,一邊道:“人那么多,跑丟了怎么辦?”
“誒,你這人是不是沒趣?我家就住這邊,能跑哪里去?你什么人啊?”
“我誰也不是。”
貓子懶得搭理,他退出人群,趁著對方沒注意,一把抓住剛要往外跑的男孩:“滾回去,敢跑,打斷你的腿。”
男孩被他嚇著了,倒退幾步,緊緊抱住他爹的褲腿。
貓子擠到側邊,挨著一個抽旱煙的大爺,大聲問道:“大爺,這戲班子啥時候來的?”
“前天。”
大爺看都沒看他,一直盯著臺上的王寶釧,咧嘴笑著。
他嘀咕道:“生旦凈末丑,我就喜歡這大青衣。”
“嗯,我也喜歡。”貓子點頭,又問:“這個戲班子幾個人啊?”
“算上登臺的,一共八個人。”大爺眼睛還是沒離開王寶釧。
“不就五個人嗎?兩個唱戲的,還有三個人是拉二胡、吹嗩吶和敲棗木梆子的。”
“你知道個啥,管他幾個人,唱的好聽就行唄。”
“那到底是幾個人啊?”
“八個,八個!”大爺瞪了他一眼:“滾一邊去,別打擾我看王寶釧。”
“好咧。”貓子笑嘻嘻走開。
他在人群里擠來擠去,專門找那些看的如癡如醉的老大爺,一番打聽后,確定這個戲班加上班主,一共八個人,確實是從童關那邊過來的。
貓子跑到外圍,躲在一棵大樹后面,拿出對講機,對嘴講道:“頭兒,打聽清楚了,人是前天來的,一共八個人,開了兩臺車,一臺小貨車,一臺面包車。
這會兒唱戲和拉曲兒的就五個人,還有三個人不知道在哪。”
片刻后,對講機里傳來聲音:“老姚和小齊去盯他們的車,看車里有沒有人,注意,別讓他們發現了。”
“好。”姚衛華應了一聲。
戲臺的后面,一群半大的孩子在玩著泥巴,旁邊不遠搭著一個竹棚子,棚子外面垂著塑料布,里面應該是存放東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