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識’,是對概率波函數的坍縮。”
“三、‘我’,是隱變量。”
“那么意識是怎么對概率進行坍縮?”
“隱變量該怎么在這個過程中起作用?”
“這些我們都不知曉,”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引入了共振同頻和磁化效應。”
顧然拿起水杯,潤了潤嗓子,這才接著說道:
“在共振同頻效應里,所有的鐘擺,就像是所有不確定的概率。”
“鐘擺從無序到同頻,即是概率坍縮的過程。”
“這就是意識的作用過程。”
“而‘我’,則是磁化效應中的磁鐵。”
“磁鐵能夠改變每個鐘擺的頻率和振幅,也能讓最終的共振效果進行調整。”
“那如果想要欺騙意識,‘我’該怎么做?”
“去拿著磁鐵去干涉每一個鐘擺?或者說讓這個磁鐵足夠大?同時去干涉所有鐘擺?”
顧然搖搖頭:“都不是,”
“如果把共振現象和磁化效應分開來看,我們將永遠得不到答案。”
“事實上鐘擺實驗是一個有著巨大漏洞的思維實驗,”
“共振現象指的是當外界施加的頻率與系統的固有頻率相匹配時,系統會發生共振。”
“而鐘擺實驗,少了一個重要條件——外界施加的頻率。”
“所以要想讓所有鐘擺實現同頻共振,就需要把這些鐘擺放在同一個具有一定振動頻率的平臺上面,”
“而這個平臺,就是‘我’。”
顧然說完之后,
除了中科院和科工部的院士們,
直播間里其他數百萬觀眾,在凌晨時分同時凌亂。
“啊?鐘擺實驗是假的?”
“不是,顧神你玩我們?”
“那你直接說鐘擺實驗是錯的不就好了。”
“誤導了半天,我還真以為‘意識’和‘我’涇渭分明呢。”
“暴露學歷了,我沒學過共振系統。”
“暴露學習態度了,我學過,但忘了。”
直播間里,所有觀眾牢騷不斷。
而密密麻麻的彈幕里,除了牢騷之外,剩下的更多是迷茫。
許多人在評估了一下難度之后,決定放棄了思考。
顧然也清楚,直播間里絕大部分人或許很難明白,
畢竟關于‘意識’和‘我’本就是極為抽象的東西,
而能把這個問題想明白的本就是鳳毛麟角。
但物理學和哲學最大的區別就在于,
很多時候,
哪怕想不明白,也絲毫不影響你做題。
物理嘛,
無非就是讀題干,然后套公式,
哪怕概念理論什么的模棱兩可,只要公式寫上,數字帶入進去,總能得分。
而現在,顧然顯然已經把題干拆解的極為詳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