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文明的演化和進步,就像是一艘逆流而上的船,那么這艘船的動力系統,一定是教育。”
“大家可能會很好奇,似乎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一個好成績、好大學,然后有一個敲門磚,找到一個好工作,僅此而已。”
“和改變世界有什么關系?”
“這是因為大家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去觀察這個世界。”
“可如果站在人類這個族群的角度上看呢?”
“只要把視角拉的足夠高,把時間拉的足夠長,便有了答案。”
顧然喝了一大口水,然后緩緩道來:
“有一個定律,曾經將人類文明禁錮了數萬年之久。”
“這個定律就是‘人不可能做到自己認知以外的事’。”
“我們之前講過,打破這個禁錮的,是一場巧合,”
“伴隨著一場全球性的大洪水,文明應運而生。”
“此時,大概是三皇五帝時代,”
“文明的突然誕生,讓人類種群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的同時,也讓祖先手足無措誠惶誠恐,”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不知道文明從何而來的祖先,一邊享受著文明帶來的豐厚回報,一邊將其歸功于鬼神、祖先,大加祭祀,”
“為了避免文明再次被禁錮,”
“他們只能按照自己的經驗,把獲得這個認知的方法總結起來,并教給后人。”
“這便是教育的雛形。”
“而后,通過教育,這個本不屬于人類的認知被人類族群所消化,”
“然后在此基礎上觸發了第二次文明突變,也就是我們之前說過的軸心時代的到來,”
“時間大概在我國的西周至東周春秋戰國時期,”
“而這時候獲得認知的那一批圣人,已經不再像第一批祖先那么驚慌失措,”
“他們開始從中悟‘道’,并首次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這一次獲取的認知依舊局限,但目光已經開始從人類族群本身,向外蔓延,”
“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道與制度相融合,逐漸將社會改造成了一個巨大的馴化場,也標志著教育開始走向成熟,”
“自此之后,對‘道’的學習,直接和前途、仕途、功名掛鉤,并影響至今。”
“哪怕是現在,大家也都普遍認為學習好了,從學校出來才有前途;學習不好,從學校出來就沒有前途。”
“可事實上呢?”
“除了科研教學等行業,絕大部分的人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其實和在學校學習的知識是并不匹配的,往往需要出來的時候進行專門的培訓和學習才行。”
“那學校里埋頭苦讀學習的知識是為了什么?”
“我相信大家可能都疑惑過,”
“疑惑很多知識等到出了校門恐怕一輩子也用不到了,為什么要學?”
“疑惑過為什么不從幼兒園就開始選專業,然后就一門心思的去學這一門專業,學到精通?”
“我相信有不少人在上學的時候這么想過,甚至也曾為自己的天才想法感到贊嘆。”
“那么現在大家應該就知道原因了。”
“對于個體而言,或許這些廣泛且無趣的知識并不足以改變什么,”
“但對于人類族群而言,消化舊有認知,依舊是獲取新認知的必經之路。”
“所以給個粗暴一些的結論就是,不是教育改變世界。”
“而是只有學習,才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