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像別人那樣從紡織機、蒸汽機開始重頭再走工業革命,
那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而末端軍工體系,則是一個非常夸張和冒進的方案,
這意味著直接對標歐丑蘇的軍工項目,進行最前沿的研發,
或許你丑蘇工業水平高,可以制造一個發射五千公里的導彈,
我們工業水平低,靠手搓、靠算盤只能制造一個五百公里的導彈。
那至少這個導彈要比一千萬個凳子椅子有用。
而且只要我們工業水平不斷提高,那一千公里、五千公里、一萬公里的導彈我們早晚能造出來!
先重工后輕工的工業發展方針,其實在前世的華夏也是如此。
區別是在這個世界,軍工五院創立在立國之戰之前,提出這個方案要比前世早了許多。
顧然設身處地的把自己帶入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
把他自己放在葉知寒的位置上,
憑心而論,他恐怕沒有葉老這個魄力。
末端軍工體系,是一個非常牛杯的方案。
但這么牛杯的方案,
困難毫無疑問也是相當牛杯的。
要知道,
那是在沙蘇工業援助之前,
無數海外人才還沒有歸國的時候。
那是真真正正的一無所有,
有人會用各種數據來表明其實建國前華夏就已經有工業積累了,
但實際上,
建國時能拆的都被拆了,能運的都被運了,不能拆也不能運的都被毀了,
留下來的微不足道的一些,也幾乎不可能投產使用。
在這個情況下堅持末端軍工體系……
顧然眼眶逐漸濕潤,呼吸也變得沉重了許多,
單是想想,都感覺無比壓抑。
同時,看著眼前身形消瘦眉目慈祥的葉老,敬重之情越發濃郁。
葉知寒看著丁一,道:“小丁言重了,當時推進末端軍工體系,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其實支持的人還是不少的,”
“這條路能成功,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那整整一代人的功勞,”
“那一代科研工作者,那一代工人,那一代農民,和那一代最可愛的人。”
“他們都抱著不甘落后,也不愿落后的信念,凝聚出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個統一且堅定的信念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而我,只是有幸成為了承接這個信念的載體,但哪怕沒有葉知寒也會有張知寒,李知寒……”
“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葉知寒看向顧然,眼神中充滿了希冀,
像是一位隱士高人在垂垂暮已時看到了可以繼承衣缽的愛徒:
“七十多年,我們的路走完了,后面的路,要靠你們這些年輕人了。”
“葉老,你以后要多吃點,把身子養的胖胖的,氣色養的好好的,”顧然心疼的看著眼前這個瘦弱的老人:“您要親自看著華夏的徹底騰飛。”
【ps:新讀者可能不認識葉知寒~
他是作者君一本老書的角色,
一本很喜歡很喜歡的一本老書,
寫的是建國初期那一代先輩們的事例。
祝大家2025新年快樂~
好運連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