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評論區一波又一波忍俊不禁的發言,
對于真正了解中微子的人,甚至連解釋的欲望都沒有,
最后只是打趣一聲“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而作罷,
于是,正確的聲音逐漸消失,胡說八道的言論因為符合互聯網的傳播規則而甚囂塵上,
一個巨大的繭房也就這么被悄然構成。
而實際上,
相比較于互聯網上日以億計的流言蜚語,
物理學上的謠言其實破除非常簡單,
因為宇宙就在那里,
祂不會欺騙每一個去主動探索他的人,
而量子糾纏和雙縫干涉,也的確沒有那么匪夷所思,
關鍵的問題就出現在observer這個詞上面,
觀察者。
或者說觀測。
但在量子力學中,它稱之為量子測量。
實際上,只要弄清楚量子觀測的概念,基本上就擁有了區別營銷號和正經科普賬號的能力,
量子測量和經典物理觀的觀察一個巨大的區別就在于,
量子測量會對被測量系統產生影響。
簡而言之,
在經典物理觀下,用眼睛看一個小球,不會改變小球的運動軌跡,
但在量子測量下,因為你的注視,小球的運動被改變了。
就這么簡單。
當然,在雙縫干涉實驗和量子糾纏實驗中,這個量子測量肯定不是用人眼,
而是有專業的粒子捕獲儀器。
那么,知道量子測量之后,再去看雙縫干涉實驗,也就豁然開朗了。
按照顧然的單位波假設,
光子是物質波激發產生的基本粒子,
而量子觀測,是用新的單位波去觀察這個物質波,
這就必然產生干涉,
所以實際上當觀測這個動作出現的同時,就已經讓物質波發生了變化。
葉知寒回想著顧然描述的單位波假設,
然后又將這個假設套入到雙縫干涉和量子糾纏之中,
很快就有了一些想法。
“你這個假說用來解釋波粒二象性似乎有奇效啊,”葉老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光子和電子等既有粒子的特性,也有波的特性,這個問題困擾了物理學家很長時間。”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自此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設之后,認為一切基本粒子和光一樣,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緊接著就是數十年的爭辯和討論。
雖然后來的實驗雖然陸續證明了兩位大佬的正確性,
但該怎么解釋這個現象,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撓頭。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
“好像有時我們必須用一套理論描述粒子的行為,有時候又必須用另一套理論來描述,有時候又必須兩者都用。我們遇到了一類新的困難,這種困難迫使我們要借助兩種互相矛盾的的觀點來描述現實,兩種觀點單獨是無法完全解釋光的現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