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有人用木棍攪弄起了水缸。
無論怎樣,這些干擾最終都會在水缸表面呈現出一個結果。
或者是旋渦、或者是漣漪,或者是晃動。
但無論如何,這些結果和那些凌亂且無序的干擾相比,要規律的很多——有峰有谷,漣漪不斷的相互干涉著并向四周擴散。
所以,顧神最后算出來的那個函數,就像是水缸表面最后的波紋,
而之前的一系列過程,就是將一個又一個無序干擾,變成了最終體現在水波上的結果。
袁濤瀏覽了許多評論,
其中不乏一些高學歷的數學大神,也都親自下場并且猜測到了這一步。
所以,到這一步,其實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畢竟顧神的所有計算過程已經傳得到處都是,雖然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天書,
但總有在數學領域頂尖的網友,能看懂這個過程。
更不用說他還是靠著這些數學大神的注釋才看懂了這個過程,所以和那些大神相比,他差遠了。
而真正讓他感覺到自己好像“理解”了的原因,
和整個推演過程無關。
而是一種數學直覺。
他感覺顧神計算的所有“干擾”,都不夠“自然”。
或者說直覺告訴他,這個計算其實缺少了一些東西。
這是可控核聚變的補充方程,
意在解決等離子湍流未知能量損耗的問題。
也就是說,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講,
所謂的干擾,應該是非常隨機的,似乎隨時都有粒子可能異常運動,而這是人所難以預測的。
而且哪怕是同一個儀器,同一個能量,同一個時間進行實驗,
出現誤差的情況也各不相同。
但在顧神的計算中,卻似乎完全忽略了這個問題。
因為所有的計算過程中,出現的干擾項,似乎都不夠那么隨機和意外。
充滿了確定性。
所以,他盯著這幾張圖片看了非常久,實際上就是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假設這個補充函數是有效的情況下,那就意味著從隨機到確定之間,應該存在著一個橋梁。
可他翻來覆去的把所有圖片看了無數次,始終沒有發現到底哪個公式像是這個“橋梁”。
臨近凌晨三點,依舊一無所獲的袁濤,在中科院、顧然、科工部等多個賬號之間徘徊了許久,
然后還是點開了一個用戶的頭像,把自己的疑問發送了過去,希望對方能給些答復。
當然,這個問題問顧神或者中科院肯定更好,畢竟是當事人,直接就能給他答疑解惑。
但問題是他也知道,就顧神現在這個熱度,他哪怕刷一萬次,想讓顧神看到也是大海撈針,更不用說未關注用戶只能發送一條。
所以,他最后還是向那個之前在視頻評論區科普的數學大佬【南宮昔白】發去了消息。
首先來說,這個大佬能夠那么簡單易懂的把顧神的內容科普出來,就說明是有很大實力的,
其次,在他常識去弄懂顧然的這個推演過程的時候,也想他提過一些問題,
這位大佬還是很熱情的。
只不過問題發過去之后,他眼看著抖音聊天框上出現了“對方正在輸入”。
可半晌沒有消息發過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