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
華夏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趙佳林皺著眉頭,仔細的著那個抖音id叫【我是哈密瓜】發來的消息,
把一開始編輯好的答案一一刪除干凈。
因為他似乎感覺到這個哈密瓜,好像發現了一些了不得的東西。
華夏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曾經也是葉老工作單位之一,
更是建成了華夏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令華夏進入了原子能時代。
好漢不提當年勇,雖然現在歸屬于中核旗下有了個后爸,但是院里不少人始終還是把自己看作中科院的嫡長子。
趙佳林是院里的博導。
其實在一個擁有五位院士,上百位博導的科研所,
一個博導并不算多出眾,
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當博導的時候還上過新聞——28歲中科大最年輕博導。
雖然這個新聞已經過去了快一年,但此時回想起來還是歷歷在目啊。
當然,除了這個標簽之外,不久之后,恐怕另外一個更厲害的標簽也要貼上來了,
因為就在今天下午,米非凡院長已經通知他成為了候選人。
也就是說,在接下來對可控核聚變進行攻堅的五到十人小組中,他很有可能是其中一員。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從接到通知之后,就笨鳥先飛的開始研究起了顧然在清北答辯教室里留下的那些信息。
雖然在數學上的能力他算不得頂級,但好在他學習能力完全點滿,
再加上一邊學習,一邊通過自己的理解給觀眾們進行講解,
所以很快他就掌握了顧然推算所用到的內容。
有了工具之后,以他的能力和天賦,其實看懂整個推算過程不算特別困難,
但他其實也面臨了一個困惑,
那就是他看懂了,但他不理解。
本職是核物理的科研人員,他卻很難把這些推演和結論進行應用結合。
就像是你用windows的軟件,往安卓手機上裝。
它不適配啊。
眼看著明天就要往核研所遞送申請,他本以為今天晚上恐怕是個不眠之夜了,
誰成想,被這位哈密瓜大師給點化了。
“你的猜測好像是對的,我們缺了一個橋梁,不過我要驗證一下。”
趙佳林回復之后,拿起了紙筆,
一邊在腦海中復現著實驗過程,一邊尋找著補充函數和實驗過程的結合點。
隨后翻找出了等離子體湍流的無數歷史文獻,一一尋找著和這個橋梁相對應的缺口。
他或許不會知道顧然沒有展示出來的這個“橋梁”是什么,但憑借著他在核物理領域的研究和積累,應該是能夠找到放置這個橋梁的位置。
在收到【南宮昔白】大佬的回復之后,
袁濤充滿成就感的安然睡去。
不過也沒有睡多久,清晨五點十分,
他便被起床聲吵醒,
高三的起床時間到了。
五點半,高三學生在操場集合,
在橘黃燈光和昏暗的天色下,跑圈、做操,
然后用自己聒噪的誓師口號,喊高一高二起床。
而他們,則以飛馳的速度沖進教室,抓起手中的生物和化學書,開始亂背一通。
從做操結束到六點二十的那幾十分鐘,是屬于生物和化學的,
然后,則是語文和英語。
距離高考只剩下不到三周的時間,就連班上倒數第一,都開始偷偷摸摸的看起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