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比一個院士還要稀罕。
他趙佳林也是好起來了,能沾高中生的光了。
現在的外界對于科學界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誤解,
很多人都認為什么厲害的成就,尖端的科研,炫酷的理論體系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登才能提出來的。
然后這些人身上一般都具有德高望重、老態龍鐘、仙風道骨等詞語……
其實不然。
如果真的翻看物理學史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那些大牛發力的時候,異常的年輕。
甚至可以說,這個世界絕大部分的物理學成就,都是一群大佬在年輕的時候完成的。
愛因斯坦在63歲的時候說:“一個人沒有在30歲以前達成科學上的最大成就,那他永遠都不會有。”
這是毫不夸張的,
牛頓在發現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的時候,二十四歲。
愛因斯坦在創立狹義相對論的時候,二十六歲。
薛定諤提出波動力學的時候,二十六歲。
海森堡發現不確定性關系時,二十六歲。
玻爾提出氫原子模型的時候,二十六歲。
約瑟夫森預言約瑟夫森結的時候,二十四歲。
安德森發現正電子的時候,二十二歲。
麥克斯韋發現電磁規律的時候,二十四歲。
……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所以,實際上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顧然曾經提出的集體意識共振的猜想,
按照常規的因果關系,
人們的刻板印象會覺得物理學發展要靠熬,先花幾十年消化現有的,再艱難探索幾十年,然后再簡單的向前邁進一小步。
而天才是跳出這個因果的。
趙佳林心中萬分激動,
科工部有一個人才挖掘專項基金,
也可以理解是拉新獎勵或者內推獎勵。
當然那獎勵的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有一個綁定的福利,
那就是內推進來之后,雖然新人享受著中科院最頂尖的培養體系,但他始終是名義上的導師。
而且后面這個天才的一切科研成果和成就,也會進一步影響導師的評級。
雖然這個條例看上去不怎么公平公正,但卻非常公開,在科工部的內部文件中寫的清清楚楚。
這個規矩要是在中科院鐵定會炸鍋,但因為是科工部定的規矩,反倒有了幾分合理性。
科工部之所以成立,其目的就在于增強華夏科研的創新性和開創性。
所以,一些年齡到了一定地步,眼看著已經很難再有什么重大突破的老人,
與其不斷的卷論文和科研,做著看著忙碌實則沒有什么突破的事情,
不如多去把精力放在挖掘年輕人,培養年輕人上面。
趙佳林很聰明,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也就是達成“最年輕的博導”這個標簽了,
而想要達成“除顧然之外最年輕的院士”這個標簽,他很清楚自己沒有這個本事。
可是如果再加上一個袁濤,那么這個標簽或許就能再爭一爭了。
雖然和顧然相比,袁濤應該要差很多。
但是和他相比,這小子的天賦比自己強多了。
而且顧然那樣的人多少年也未必能出一個,
所以如果排除顧然的話,
袁濤這樣的年輕人,就已經是天才的極致了。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