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在趙章順院士的指導下進行的核物質相結構和量子色動力學相變臨界點的實驗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
“現在算是滬上應用物理研究所的一個寶貝,被老趙死死地看著,生怕被拐到京城來。”
顧然道:“男的女的?”
“女的,巾幗不讓須眉。”
“這么大膽的想法,不多見。”
顧然想的是,通過單位波理論,來把馬群微觀層面的變化進行概括,然后從最根本的單位波層面,去計算出整個馬群運動的損耗。
而她的想法完全是走了另一個極端,馬群可能會有個別不聽話的野馬亂跑是吧?
那就在馬群里面放個二踢腳,創造一個更大的動靜出來,這樣原來那些湍流造成的誤差也就可以被忽略了。
你要說這個是胡鬧的話,的確是胡鬧,
因為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第一個門檻,即科學可行性的驗證標準是qe>1。
qe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輸出能量和輸入能量的比值。
就是一頭牛,擠出的牛奶的熱量,要大于吃得草的熱量。
也就是輸出能量需要大于輸入能量。
而現在的托卡馬克裝置,大概能做到的極限大概qe=1.59。
也就是說,勉勉強強達到了這第一個門檻。
而如果像曹思睿說的那樣再放一個炮仗,那就相當于自斷一臂,
輸出能量分分鐘就小于輸出能量了。
所以,看上去很像是胡來。
但問題在于,如果只是制作一個計算模型的話,
這樣自斷一臂的做法也不是不可以。
因為第一個門檻科學可行性門檻達成之后,遠遠不是結束。
還有第二個門檻,即工業可行性。
即哪怕輸出能量大于輸入能量,實際上從經濟價值上依舊是血虧。
而考慮到電網提供功率轉換為射頻加熱功率的低轉換率以及聚變功率轉換為熱功率再轉換成電功率大約30%的轉換率。
那么就要求qe至少要大于50~100,才能真正實現商業應用。
這么看來的話,
曹思睿提出的這個“破壞性建議”,在科學可行性上看來是一個非常夸張和胡鬧的想法,
但在工業可行性上,卻有了可取的地方。
“這個留著吧。”
顧然道:“下一個。”
事實證明,像曹思睿這樣有著獨特見解的,還是少數。
又往后面翻看了許多份申請,也的確很少再出現讓他眼前一亮的內容了。
直到最后份,顧然已經打算回頭重新在進行二次篩選的時候,一個郵件提醒突然響起。
米非凡看到是趙佳林發來的,趕忙點開加了個隊。
“這個趙佳林是原子能研究院的,也非常年輕,但已經是博導了,”他介紹完,剛回頭看向申請文件,人就尬住了。
只見在申請人上,赫然寫著一個高中和一個高三學生的名字。
不是,這么嚴肅的事情,
擱這兒玩兒呢?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