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汽車、通信、計算機、航空航天的科技大爆發,
看上去雖然是踩著他們這一輩的節點發展起來的。
但實際上還是上一輩的理論支持。
也就是說,有沒有這么一種可能,
把他們這一輩的物理學成果抽走,然后讓他們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結果就會驚奇的發現,靠著資本和生產力的自驅型,這些科技還是他娘的會發展出來。
而他們在物理學上究竟有多大貢獻,
當下的世人是感覺不到的,
需要三兩百年的時間檢驗才能得出結果。
所以尷尬的事情就在這里,
他們的虛名得益于現在世人還沒有反應過來,
但如果過了三五百年之后,后世的學者翻開物理學史打眼一看,
好家伙,
上一輩又是量子力學,又是核物理,又是相對論的,
怎么到了這一輩兒,物理學怎么啥新東西都沒了?
狗尾續貂!
是的,他們已經能夠想象到后世對他們的評價了。
他們一出生,結果物理學就滑入了低谷,
這是誰的問題還不明顯么?
而到了他們這個歲數,基本上也已經到了蓋棺定論的時候了。
半截子入土,也沒有功夫折騰了,
那這個后世評價是不是就已經是定局了?
那倒也不是,
還有一招能夠扭轉乾坤。
那就是貝格爾這年輕一輩,做出不說媲美愛因斯坦那批人起碼也不會差太多的成就出來,
那他們的后世風評就會陡然逆轉。
原因么,也很簡單。
世人都相信天才也得遇到伯樂,都相信進步是一步一步往上爬,而不會一步登天,都相信量變才會引起質變,都相信踩在巨人肩膀上之類的雞湯。
所以,如果貝格爾這一輩人能夠做出那樣的成就,
那他們這近乎一百年的物理學大滑坡,
或許就會被美化成為真理做出的犧牲。
畢竟上一輩出了相對論、量子力學這些妖孽,
下一輩又出了新物理體系。
那你說我們這一輩什么貢獻也沒有,誰又能相信呢?
哪怕實際上的確沒有任何關聯,但起碼的師徒之間的傳承關系是實實在在的。
所以,當貝格爾提出新物理體系這個概念之后,那昏昏欲睡的氣氛,驟然被點燃。
無數張布滿褶皺的臉上,都充滿了明亮的目光。
“新物理體系?”
約翰問道:“是什么?”
貝格爾搖搖頭,道:“就像我無法知道那些研究的原理一樣,我也不清楚那新的物理體系到底是什么,”
“但是從華夏收集的情報看來,和51區解密的研究內容有一定的關聯。”
“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點——”
“鈁碎片。”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