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這個時候實驗已經結束,
沒有人在實驗之前發現這些變量的出現,也沒有人能在實驗開始之前就預測到有多少電子會逃逸。
所以,最后的所謂結論也只是簡單的宣布這一次實驗的戰果。
而長久以來,所有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方法。
按照這樣的流程不厭其煩的勤勞的向前推進研究。
人們將其稱為“腳踏實地,”
但實際上,這樣的流程,是是核物理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因為每一次實驗得出的結論,幾乎無法對下一次產生有效的預測。
每一次進步,都只是在上一次觀察到的現象中進行改進。
起初的改進,還有效果。
因為那是客觀存在的設計失誤和實驗誤差,總是能修正過來的。
但當這些設計失誤和實驗誤差被彌補上去之后,
人們便很難再向前一步了。
因為基本粒子的世界是完全隨機的,
同樣的現象,甚至在同樣的儀器、同樣的參數、同樣的環境下,都不可能同時出現兩次。
所以,這個時候所有的結論和總結、函數、公式,
都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而在這種情況下該怎么做?
答案是束手無策。
很多人將可控核聚變的局限歸因到了材料問題上,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在這個偉大的宇宙中核聚變無處不在,
之所以現在的人聽到這三個字就感受到毀天滅地、腦海中浮現蘑菇云,
那是因為從核武器中產生的刻板印象過于根深蒂固。
實際上,無論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在宇宙中非常普遍。
現在人們之所以談“核”色變,是因為人們所能看到的核過程,已經是通過鏈式反應的無數個核裂變和核聚變過程的總和。
而如果從這些堆積在一起的無數個核裂變集合中,取出來一個單個的核裂變過程出來,
實際上這一個中子和原子核的核裂變所產生的能量,都不能用微弱來形容,
只能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甚至連“幾乎”這個修飾詞都可以省略。
因為無限趨近于零可以視作零。
那問題來了,以人類現在的材料可以控制住多少個核聚變過程?
上億?
萬億?
還是兆億?
答案是未知,因為以往總結的所有實驗經驗,因為最后的結論幾乎無法作為預測邏輯來使用,
所以他們都是針對當下這次實驗的一次性的結果。
這也就導致了無數次試驗,幾乎無法通過任何復雜的函數來總結規律,從而精確的描述出核聚變的過程,
因此人類只能通過更加耐高溫、更加能夠阻止粒子逸散的材料,來控制住這個聚變過程。
從而形成“可控”。
但這實際上是“偽可控”。
因為這相當于把一個問題丟到一邊,從而把這個本該解決的問題,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問題上面。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