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宿命感,
第一位上傳意識的是荀敬昌,
而第一位繼承意識的則是荀敬昌的兒子,荀風。
荀風在劇本中的年齡是十六七歲。
而飾演荀風的演員二十歲出頭。
演技和老戲骨相比肯定是差了不少,
但在同齡人中也算是可圈可點。
和飾演荀敬昌的演員不同,他算是電影和電視劇雙棲演員。
曾經演過幾部探案電影,
演技有些波動。
所以他表演效果怎么樣,非常看劇本。
如果劇本好了,那他就容易找到感覺,就能讓人眼前一亮。
而這個電影,毫無疑問算得上是頂級劇本。
雖然顧然不是專業的編劇,但這個故事之中包含的情緒和內容,足夠讓每一個觀眾為之深思。
在之前的表演中,飾演荀風的演員已經算是達到了顧然的肯定。
而此時場下的荀風在看到剛才那一場上傳意識的劇情之后,狀態就更不用說了,
這會兒已經是充滿了表演欲。
因為荀風的故事劇情,他早就已經熟記于心,
而荀敬昌在臨死前說的那句話,毫無疑問是徹底點燃了他腦海中的劇情。
在意識繼承之前,荀風是一個非常渴望父愛,且極為仰慕父親的一個孩子。
因為荀敬昌的身份原因,再加上他幾乎一生都在為弦場理論奮斗,所以注定不可能怎么陪伴顧然。
而荀風的母親也是中科院的院士,雖然比父親的陪伴多一些,但也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區別。
所以荀風的童年必然是非常孤獨的。
而且因為缺少父母陪伴和保護,所以童年的荀風因為腦部受傷,還留下了非常嚴重的后遺癥。
這個后遺癥讓他的語言功能出現了紊亂,但也同樣讓他的思維變得更加異于常人。
所以也因此,他得以在選拔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順位的意識繼承者。
不是靠關系啊,這個還是要說清楚的。
因為荀敬昌選擇上傳意識這件事情是一直瞞著荀風的,
所以可想而知,在荀風獲得了繼承資格,意識到自己將要來到中科院和父母一起工作的時候會有多開心。
他期待了全家團圓十七年,結果也沒有得到,最后終于是靠著自己的努力,主動向父母奔赴了過來。
這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
所以,飾演荀風需要一種極強的情緒張力。
這種由喜到悲的轉變,極為重要。
隨著所有演員到位,
第二場拍攝也正式開始。
依舊是趙佳林和幾位工作人員,陪著荀風進入了實驗室。
因為荀敬昌上傳意識的消息需要保密,所以趙佳林的眼神和神色中需要表現出躲閃和恍惚。
而這么一來,專業演員和業余演員的區別也就很快顯現出來了。
和上一場不一樣的是,上一場幾乎是情緒推動著人物進行表演,
而這一場更加側重于通過表演來傳遞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