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的所有鏡頭畫面,全部聚焦在那龐大的環流一號上面。
隨著核聚變的進行,高速運轉的粒子流在強磁約束之下,如同一道波瀾壯闊的淡色星河,
潛伏在角落的正負離子云與逸散出來的電子進行著頻繁的湮滅現象,發射出一道道密密麻麻又稍縱即逝的光弧。
低沉的嗡鳴聲,讓直播間的每一個觀眾為之心潮澎湃。
在直播畫面的一角,赫然顯示著溫度、氣場強度、粒子密度、預估年發電量等相關參數。
運行大概三分鐘之后,溫度首次破億。
預估年發電量突破二百三十億千瓦時。
五分鐘之后,預估年發電量突破三百億千瓦時。
直播間里的所有觀眾,對這樣的發電量沒有什么具體的概念。
按照目前國際熱核聚變iter的規劃,以丑國和歐洲為首的物理學家定下的目標是在2027年之前實驗堆爭取實現400-500兆瓦的輸出。
先不說iter多次跳票的問題,就算如期實現了這個目標,一年的發電量也大概在兩億千瓦時左右。
相當于華夏現在的可控核聚變商用測試,到目前為止,就已經達到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設定計劃的一百五十多倍。
雖然在工業上有這么一句話,說是從零到一難,從一到一百簡單。
可問題捏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連一還沒有達到呢,你華夏就直接竄到了一百,這還了得?
實驗堆雖然是小型反應堆,華夏的全新環流一號雖然已經是脫離了實驗堆的概念,達到了真正的商用規模。
但這個跨度也確實太恐怖了。
在所有人關注著直播畫面的同時,歐洲和丑國的科學院一眾物理學家,此時心中翻江倒海一般的震撼。
全球上下接近三四十億人關注的直播,其中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都不知道華夏這次的公開測試意味著什么。
他們只是單純的以為這是華夏引領下人類工業文明的一次進步。
但其中的意義遠不止于此,
像iter那樣穩扎穩打,目標保守的測試,叫做進步。
華夏這種上來就搞個年發電量三百億千瓦時的商業實驗堆,這不叫進步,這叫飛升。
因為能夠實現這樣的規模,意味著華夏要么在理論層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么在材料方面領先了全世界一個大版本。
兩者無論是哪個,對他們這些曾經自詡為人類文明之光的西方科學家而言,都是一次沉重的道心破碎。
一些物理學家開始質疑起了直播中表現出來的參數是否造假,
而其中一部分科學家,則是開始反思了起來。
但華夏帶來的震撼還沒有結束。
環流一號基地。
核研所的所有工作人員此時并沒有因為達到三百億千瓦時而沾沾自喜。
因為這個數據,是之前實驗的過程中就已經完成的目標。
現在重要的是,那個無形的屏障能否突破。
在穩定運行十分鐘之后,溫度和磁場強度開始出現波動。
在接近一分鐘的來回調整過后,溫度恢復平衡,磁場強度開始增加,
真空艙中正負離子密度在經過一段增長之后,開始回落。
預估年發電量開始再次增長。
五百億千瓦時,
七百億千瓦時……
最后,預估年發電量在八百億千瓦時維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