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官告身也就罷了,這九品散官的告身,卻是令諸人眼前一亮。
畢竟,便是他們這些人,有散官在身者,亦是幾無!
方今天下大亂,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李善道,或者聽說是他的“主公”的李密最終會否能夠成事,固然誰也說不好,可就算李密成不了事,這份散官的告身,也可日后可資炫耀矣。
不多時,告身分罷。
這一拿到李善道給的告身,無形中,心理上有了暗示,再看李善道時,眾人已不如先前畏懼。
人數太多,殿內不好坐,就在殿外院中,和尚們鋪下坐席,李善道請諸人落座。借著詢問諸人他們各鄉的風物為引,打開了話題,時而說些新鄉本地的事,李善道時而與他們說些自起兵以今的在各地的見聞。諸人漸漸地放開了拘束,說到后頭,已是頗有談笑風生之感。
話到中午,寺中置了菜肴,呈端上來,李善道請諸人吃飯。
飯畢,喝了點茶,李善道從席上起身,顧盼眾人,笑道:“與君等今日暢談,獲益良多。雖然想與君等再多聊會兒,然已過午時,我軍中事務多,卻是不得不還回軍中了。就與君等暫相作別。我帶了些酒肉來,這些酒肉不是送給君等的,是賞給君等各項年七十以上之老者的,君等等下可以自己分一下。新鄉縣城打下來后,我另有賞賜君等之物頒下。
“有一事,我與君等說一說。今天下午,我不會攻城,城外我也不會派兵圍困,君等若有親友在城中而欲出者,君等可請他們放心出城。新鄉縣城今日如不肯降,明天,我將圍攻!”
眾人在城里有親友的,還確實不少,聽得此言,俱是下拜,感謝李善道的仁心。
便將酒肉留下,又給了寺中些香火錢,在蘇定方等護從下,李善道上馬,還回新鄉城外軍中。
這方丈少不了,將李善道剛到寺內時,拜佛默禱,祈海內可得早安之事,與眾鄉官、大姓等講說了一下。諸鄉官、大姓盡皆驚奇,卻對李善道與他們所言之的“起兵是為解民倒懸之苦”這話,不由自主的各都是多了幾分相信。分了酒肉,眾人各還鄉里,果是緊接著,就遣人去城中,給他們在城中的親友報訊,轉達李善道之諾,讓他們想出城的抓緊出城。
這些且也不必多言。
只說李善道回到軍中后,就令人到城外,勸降城中。
新鄉令等沒人敢於作主,對李善道的勸降,只能擱置一邊,只當不知。
勸降可以不知,旋而未久,城中發生的另一件事,新鄉令卻無法只當不知了。
便是李善道允許城內士民今天離開之諾,隨著坐著垂籃進到城內的各鄉鄉官所遣之人的告知,在城內不脛而走,敵人的兵馬臨城,眼看城中就要受困,誰肯還留在城內?
甚多的士民扶老攜幼,分從家中、里中出來,擁擠到了城門之下,喧雜吵嚷,要求打開城門,以至不少被新近招募的丁壯也都聚在其間。門將束手無策,只好急報新鄉令等。
新鄉令、縣尉諸人聞報,面面相看,俱是瞠目結舌,不知所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