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城縣孤懸在河東郡之最東北角。
這個縣,北邊、西邊多山地,距離武陟、獲嘉的距離,比新鄉遠,而且其間還有清水、百門陂等為阻,或言之,也就是說,相比新鄉,它更處於孤城無援的狀態。
所以,王須達部到了以后,用高季輔之計,效仿李善道,也是先對城內做了個招降,告知城內,如降,不犯百姓,繼而攻城,乃將此城已是攻拔。——高季輔,是王須達營的副將。
被送到新鄉城外,李善道部駐地的那百余輛大車,車中所載,便系百門陂之米。
也算是王須達完成了在去攻共城縣前,對李善道的保證。
有道是,“萬事開頭難”。
剛開始起兵的時候,發展會比較慢,遇到的困難會比較多,但隨著地盤的擴大、名聲的增強,再攻城略地起來,相對的就會容易一點。比如新鄉、共城,便都是較為輕易的就得到了。
當然,較以輕易的得到也不僅是因李善道愛民、禮士的名聲現已鵲起,亦是因為李善道選擇的此個攻入河內的時機不錯。河內郡現兵力不足,他再挾累勝之勢,自就河內守吏望風披靡。
看過隨百門陂米一起呈到的王須達、高季輔的捷報,李善道很是高興,令杜正倫代筆,給王須達、高季輔去了道嘉獎令,命令其營留兵一部,且駐共城,余則即還新鄉。
既得新鄉,李善道踐行其諾,約束部曲,除秦敬嗣一部外,悉禁入城,市不易肆,非但不擾百姓,更將隨軍的糧食取了些,賑與城鄉饑民;縣寺本之吏員,盡皆留任,又凡城鄉俊士,只要肯愿歸附者,一概加以官職、散官之任。前后才只兩天功夫,新鄉縣已然粗定。
新鄉令名蕭繡,蕭梁宗室之苗裔,年三十余,白面長須,形貌清雅。
旁觀了李善道安民的種種措施,蕭繡從本初的“被迫接受李善道的辟用”,轉變為了對李善道的刮目相看,心底里也算是開始漸漸地接受李善道,於是在這日,李善道從容問他,就接下來的對河內的用兵,他有何建議之時,他便沒有敷衍,盡心盡力地獻上了自己的意見。
“方今郡兵南下,郡中空虛,將軍揮義師東來,整郡駭動,守令失色,士民恐亂。以將軍連克清河、魏郡之威,士馬之銳,卷而西進,取河內勢如反掌之易。唯今所慮,聞將軍統大軍入境,郡府或會急檄以召孟善誼、獨孤武都引部還郡。因仆愚見,眼前之計,上策無過於將軍急引主力,攻襲河內;同時,別遣一部,至河陽,以止孟善誼、獨孤武都部還郡。”
蕭繡這番話里,后邊的這個“河內”,指的當然是郡治所在的河內縣城。
河陽,是河內縣南邊的一個縣,此縣南鄰黃河,西邊不遠就是孟津等渡口所在地。
李善道聽罷其言,拊掌大喜,贊嘆說道:“不怪我與公一見如故,公之所意,正與我合!”
在問蕭繡的意見之前,李善道已和郭孝恪、張懷吉等就此計議過,諸人的意見一致,都認為新鄉既然已經得取,糧船再往前去,沿途已無關卡、城池為阻,便宜以急取河內為上!
從新鄉往西,分是獲嘉、武陟、修武三縣,再過此三縣,就是河內縣城。
新鄉縣城距離河內縣城,直接距離,只有兩百來里地。
那么,以河內郡當前兵力空虛的形勢,又以獲嘉等三縣的縣城,都不鄰永濟渠,不像新鄉縣城,緊鄰著永濟渠,不先把新鄉打下,糧秣的運輸安全就不能得到保證而言之,武陟、獲嘉、修武三縣,的確是就不必先著急打下。於今河內郡已沒有甚么機動兵力,這三個縣所有者,只是本縣的守卒而已,這種情況下,大可分兵看住此三縣即可,主力完全可以直向河內縣城!
於是,下一步的進戰戰策,李善道便就此定下。
當天召集諸營將領,李善道給他們分派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