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朗營分作兩部,一往獲嘉、一往武陟,任務是看住這兩座城內的守卒;令高曦引其營南往河陽,任務是奪下孟津,若能將河陽縣城也打下最好,斷掉孟善誼、獨孤武都等北還河內之路;又令杜正倫,再代筆去令還在來新鄉路上的王須達、高季輔營,令高季輔領兵千人,不用再來新鄉,改道西行,前往修武,任務和孫朗相同,亦是將修武的守卒看住。
又令楊粉堆遣派信使,南渡河,去尋黃君漢、劉德威兩部,看看他兩部兵馬現有無已至滎澤,如果已至,就請他兩部兵馬渡河入進河內郡后,沿溫縣、安昌前進,與李善道在河內縣會合。
溫縣,位在河陽縣的東邊,獲嘉等三縣的西邊,亦鄰黃河,與滎陽郡的滎澤對岸而望。這里,是預定的黃君漢、劉德威兩部渡河進入河內郡的地方。從此縣向西北,過安昌,即至河內。
部署停當,軍令下畢,再又休整一日,次日,各部便按李善道的命令行事。
高曦、孫朗兩營,與李善道親率的主力分開,一個南下,一個分赴獲嘉、武陟。李善道則引秦敬嗣、高延霸、焦彥郎三營步卒,與蕭裕部騎兵,仍是沿永濟渠而前,開向河內縣城!
……
行軍一日多后,剛出獲嘉縣界,進入武陟縣界,王須達率其部剩余之兩千余兵,追趕來到。
又行一日多,將出武陟縣界,距離河內縣城已只有數十里地遠了。
楊粉堆遣出的信使星夜兼馳,趕回來向李善道稟報:黃君漢、劉德威兩部已到滎澤,即將渡河。溫縣沒多少守卒,自保不暇,不敢阻攔他們橫渡。估計四五天內,其兩部兵就能到河內。
分兵之后,李善道現統之往襲河內的步卒,只剩下了一萬三四千眾,河內縣城是河內的郡治,城池比較堅固,雖然郡兵大多已經南下了洛陽,縣內的守卒也還算不少,只以此萬余眾攻城的話,短日內攻下的把握不是很大,但再加上黃君漢、劉德威兩部,把握就大得多了。
李善道因令再傳檄黃君漢、劉德威,請他兩部不要以雨為慮,務必抓緊渡河,越早到達河內越好。——前幾天開始下的小雨,這幾天斷斷續續的,下下停停,不過一直沒有下大。
萬余步騎長驅直進,與糧船水路并行。
永濟渠的最北段,通到涿郡,最南邊則始於武陟境內。於此處,引沁水和南邊的黃河水,灌入渠中。在永濟渠的南口,部隊停整了半日,等糧船從永濟渠轉入沁水,隨后繼續行軍。
必須得承認,楊廣開鑿的這幾條大運河,在開鑿時確是耗費了極大的民力,也因此造成了極大的民怨,而今海內之所以大亂,這幾條大運河的開鑿也是一個直接的原因,可這幾條大運河,亦的確是大大地產生了便利的效果。別的不說,就這一條永濟渠,李善道此前之援助竇建德和用兵清河郡時,就已經嘗到了這條大運河帶來的便利,現用兵河內,又深感其利。
——若沒有這條運河,黎陽離河內雖是不遠,只這些隨軍的糧秣,就得征調更多的民夫,且運輸糧秣的道路、所需之時間,也遠不如走運河方便、快捷。
在部隊暫駐,等待糧船轉入沁水之時,有三四人,先后冒著小雨而來,求謁李善道。
這幾人自報門戶,有的武陟等縣的士人,有的是武陟等縣的縣寺曹掾。
他們的名字,李善道都沒有聽說過,然李善道不以此而輕視他們,親熱地接見了他們,依照他們自述的擅長才能,當場各給了他們相應的任命。
卻此數人,已不是第一批主動來投李善道的。前日在獲嘉縣境時,就已有獲嘉縣的縣吏、鄉吏、士人,因聞李善道得新鄉后的一應愛民重士之舉措,及蕭繡也降了李善道,而來投他了。
且也不必多說。
只說兵馬繼行,改以沿著沁水,水陸行軍,出了武陟縣界,入安昌縣界。
安昌縣城,在沁水的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