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見南岸岸邊,有隋將探窺,李善道知道,這必是安昌的守將。安昌也沒多少守卒,又隔著沁水,不怕他們敢來襲擾。李善道故未理會與之,只令河上的糧船往南岸射箭,將之逐走。
前再行三二十里,一水由北而下,與沁水交匯。此水名叫丹水,源出長平郡之最北部,穿太行山而至於此。河內縣城,就處在丹水與沁水的交匯之地,在沁水的南岸。
河內縣,舊名野王,開皇十六年,改以現名。
到河內縣城外時,天已近暮。
李善道傳令三軍,令就地駐扎,自引諸將到沁水北岸,眺視對岸的河內縣城。
河內縣城在丹水的西邊。
李善道部現是處在沁水之北、丹水之東,從這一位置遠眺,看不到河內城頭的城防情況。
然可望見,其城占地頗大,比新鄉縣城要大上許多,城墻高聳,雉堞林立,遙遙見得陰云小雨之下,本該是炊煙裊裊已起的城中,炊煙卻并不多見。
這肯定不是因為城中的住民少之故。
河內到東邊的濟源縣一帶,早在秦漢時就因南臨黃河,北則經太行八陘之第一陘軹關陘可通河東,而商旅輻輳,人口繁盛,已是繁華之地,號為天下名都。今之城中炊煙稀少,無它緣由,只能是因城中百姓已知李善道兵馬開來,或人心惶惶,做飯都沒心情了,或已出城避難。
“蕭公,你久在河內為官,郡府吏員和河內縣的虛實,你當是熟悉的吧?”李善道問蕭繡。
蕭繡頗有點咬牙切齒的樣子,回答李善道,說道:“將軍,仆對河內郡府之諸吏,上到郡守,下到各曹曹主,盡皆熟知!河內縣城,仆嘗來過數次,其城防之虛實,仆亦稍知!”
“既如此,還請公詳述,以便制攻城之策。”李善道略覺奇怪,不知蕭繡為何有此銜齒之態。
蕭繡為何咬牙切齒?還能是何緣故!
自是他仍在記恨郡府之前沒有接受他“不要在讓郡兵南下”之此建議的原因。
蕭繡深吸一口氣,說道:“敢稟將軍,河內縣城北鄰沁水,要論此城,亦堪稱堅牢,然將軍今攻之,卻有三利在將軍!郡兵南下之后,城中守卒城中守軍不足三千,此利在將軍之一;孟善誼、獨孤武都率郡兵南下時,隨軍帶走了大批的糧秣,城中糧草匱乏,此利在將軍之二;郡守無謀膽小,將軍麾勁旅卷趨而至,其必驚懼,且城中士心亦必動搖,此利在將軍之三!”
李善道顧郭孝恪等與秦敬嗣、高延霸、王須達、焦彥郎、蕭裕諸將,問道:“蕭公所言何如?”
郭孝恪點頭贊同:“蕭公言之甚是,城中守備空虛,糧草不足,士氣低落,正我軍攻城良機。”
秦敬嗣亦附和道:“郡守怯懦,我等士氣正盛,一戰可下。”
“既如此,明日拂曉,全軍渡沁水,圍攻河內!”
眾將齊聲應諾,士氣高漲。
是夜,河東方面的一則情報送至,李淵留兵一部圍河東,自率軍西渡黃河,兵入關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