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孝和、徐洪客之策,俱不能用,值此海內紛爭,競逐隋鹿之際,淹滯洛陽城數月之久,而隨著王世充等援兵的到來,初所得之先機漸失,李密在洛陽面對的局勢,已對他不利。
李淵卻在此時,起兵盡管才只一兩個月,聲勢本遠不如,然當斷則斷,卻勇於舍了河東縣城,親率其軍主力冒險進入了關中。此消彼長,天下之大勢,在漸漸地變化。
“時我不待”之感,再次強烈地襲來。
但在第二天渡過沁水后,李善道沒有能立即就揮兵攻城。
一則,營地須得先筑;二則,下午起,小雨轉大,淅淅瀝瀝的,亦不利於展開攻勢。
打清河時那場持續了十余日的大雨,重回郭孝恪的腦海,望著稀疏的雨簾,盡管這雨還稱不上很大,至多是中雨,他卻不禁擔憂起來,與李善道說道:“將軍,這幾天一直陰云布集,前幾日還好,雨時下時斷,下的也不大,現卻雨勢漸大。可別再成攻清河時,大雨連日了啊!”
“玄成前日的來書中與我說,他夜觀天象,這雨不會下大的。長史放心就是。”
魏征當過道士,學過點占候風角,也就是預測天氣的本事。
放心也好,不放心也罷,兵馬已在河內城外,因為點雨就撤兵,肯定是不可能的。好在隨軍的糧秣帶的充足,即便再遇到了大雨連綿的天氣,至多攻城耽誤些,糧草不會缺乏。
郭孝恪因也就不再多言。
當天,萬余將士、數千民夫,冒著雨,在河內縣城的東邊、南邊筑下營地。
入夜以后,雨勢不停,下了一整晚。
到再次日早上,仍還在下。
本就離沁水近,這幾天,斷斷續續的又小雨不止,地面早是潮濕,這半天一夜的雨一下,地面登時泥濘不堪,看那南邊的沁水,也有點了漲起之狀。風挾水氣,撲面潮涼。
李善道召集諸將,就接下來的攻城,做了個商量。
郭孝恪建議,有在清河城外時“冒雨清除阻障”的經驗,而且現在這雨,下得還不如“清除清河城外阻障”時下得大,因此他認為,可以先冒雨清除阻障,并主動提出他可擔負此任。
卻這郭孝恪本也是一部義軍之首,這回來打河內,他把他的部曲也帶來了些,只是他的部曲本就不很多,帶來的更少,只千人上下,權且算是他的親兵部隊罷了,故“先冒雨清除阻障”的建議,經過大家的討論,李善道是同意了,可清除阻障的任務,顯是不能只有他一部來擔。
就調了王須達營的兵士,加上民夫中抽調出的兩千人,給了郭孝恪暫時統一指揮。
便投石車、弩車拉出,弓箭手遣出,矢石掩護下,數千兵民出營,開始清除河內城外的阻障。
一邊由著郭孝恪組織、指揮冒雨清障,李善道一邊令其余各營的將士在營中避雨,自則引諸將,又往河內縣城近處打望。昨天渡過沁水后,已經來看過一次了,并向城內也已勸過降,射了有箭書入城。城中截止目前,沒有投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