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遵李善道的命令,力士將捆著張善相的繩子解開,兩個吏卒牽了匹馬給他,又給了他些干糧,——李善道竟然是真的放他走了!莫說張善相驅馬奔走甚遠,還如在夢中,常何三將亦是不可置信。他們三個人跪在地上,偷偷的,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
“你三人如是后悔,我也一樣將你三人放走。你三人后悔了沒有?”
不后悔是假的。
李善道怎么與李密比?李密高門貴公子,擁眾數十萬。反觀李善道,雖自稱趙郡李氏,實出身寒微,據地雖已有河北五郡,可翟讓這一死,他一定是內憂外患。對李密,是沒多少忠心,可對李善道,忠心,牛進達、吳黑闥、常何更是無從談起。如能還回興洛,當然最好不過!
三人都沒應聲。
李善道摸了摸短髭,說道:“我知道了,你三人后悔了。”令力士,說道,“將常將軍也放了。”令吏卒,“給三位將軍亦一人一匹馬。”與常何等三人說道,“此去興洛,數百里地,沿途多賊,三位將軍雖皆健將,恐亦通行不易。你們在軍中的親信吏卒,可一并帶走。”
常何、牛進達、吳黑闥三人又驚又喜。
馬都給他們牽過來了,他三人遲遲疑疑,卻未就走。
常何說道:“總管不殺小人等,更釋小人等,深恩不知何以報答!”伏拜叩首。
牛進達、吳黑闥隨之也下拜,這一回的叩首跟剛才的下馬拜倒就迥然兩回事了,剛才是被迫,這會兒他兩人和常何相同,俱是真心實意,真的感恩李善道,被李善道的大度打心底里感動。
干糧也給了他們。三人沒敢帶走太多人,只挑了各自的三四個心腹,——這合計十來個三人的心腹,李善道也令給了馬。眾人又一次地拜過李善道,走出頗遠,才上馬東去。
蕭裕親送他三人,送出數里,乃才分手還回。
放走張善相、常何、牛進達、吳黑闥四人,并非只是像李善道所自言,是因不忍忠義士和常何等人后悔,內里實有李善道更深的用意。
明知這四將即便降了自己,也不可能忠心耿耿,和李密已反目,與其留下他們,成為隱患,不如縱之,此其一;這四將和他們的心腹走后,留下來的五千精銳步騎,李善道就能更好地控制,此其二;等這四將回到洛口,既可通過“兩問”,使李密名聲受損,顏面掃地,亦可通過這四將的經歷,將自己“重情重義”的形象,樹立在李密帳下各營將領的心中,此其三。
則是說了,如是怕成隱患,為何不索性將這四將全都殺了?
殺了的話,隱患自是可除,但其上所述的第二、第三個好處就得不到了。
那就又說了,第三個好處得不到可以理解,第二個好處,也就是有利控制四將留下的五千步騎這一好處,有什么得不到的?殺了四將,不同樣有利控制么?這五千步騎多是跟隨四將不少時日的,殺了他們的主將,短時內焉可放心使用他們?反之,放走了他們的主將,亦即同時在這五千步騎的心目中,也樹起了李善道“重情重義”的形象,當然就容易得彼等效死了。
所以,不殺,放走,比殺了為好。
還有一點,就是蕭裕了。蕭裕與牛進達、吳黑闥是昔日同僚,保證了他倆只要降,就不死。蕭裕都這么保證了,李善道總不能不理會蕭裕的保證。屬將的保證,為主將者得替他做到。
還回到李善道身邊,蕭裕敬佩不已,說道:“總管,張善相不降時,俺還以為總管真要將他殺了。沒想到,張善相沒殺,牛、吳、常三將,總管也釋之了。總管之心胸,人莫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