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此狀,于志寧問道:“明公,竇公信中是何言語?”
“竇公此信,比我預料得早到了幾天。”李善道先沒回答于志寧此問,說道,“我本以為,可能他會再過幾天,書信才會送到我處。不意我才傳檄義責密賊,與其決裂,他的書信就到了。”
杜正倫問道:“明公是說,明公原本預計的是,竇公也許會再等等,等密賊對明公討其此檄的反應做出來,等明公與密賊之間的形勢更加明朗之后,他才會與明公寫信?”
“不錯。我正此意。”
于志寧說道:“明公討密賊之此檄一出,明公的立場已明確無疑;而至於密賊會是何反應,仆之愚見,實際上也不必再作多等,明智之士應都能料出,他無非就是一邊遣兵北屯,——如現遣張仁則之率部還回河陽外城,以防明公,一邊接著攻他的王世充等隋軍,打他的洛陽,斷然是不會竟改而放棄洛陽,先攻明公。因而竇公之信,當下呈至,亦算在料中。”
“司馬言之有理。”
——自為漢公,設行軍元帥府后,魏征、于志寧等的任職也都跟著改變了,魏征的“長史”、于志寧的“司馬”職銜沒有變,但從屬關系,由“右武候將軍府”變為了“行軍元帥府”。
于志寧乃再次問道:“則敢問明公,竇公此信,所言者何?”
“講了三件事。第一,他為翟公之被害感到痛心;第二,表示贊成我為翟公報仇;第三,他說我的討密賊檄一出,海內之士,無不感佩,李密現前堅城未下,王世充等隋軍與他死戰,我若此際出兵渡河南攻,滅密必矣,他提出,如果我兵力上有不足的話,他愿意借兵與我。”
于志寧、杜正倫、馬周、柳燮、蕭繡等互相看了眼。
柳燮說道:“明公,竇建德惡毒,此驅狼吞虎之計也。”
信里的話說得很好聽。
“無不感佩”,高帽子給李善道戴上;“李密堅城未下,王世充與他死磕”,似是若而下就出兵去打李密,利在李善道;“愿意借兵”,好像他很有義氣。
可歸根結底,恰是柳燮此評,竇建德此是在鼓動李善道現就與李密決戰,他於是好從中取利。
取什么利?
當然就是李善道現據之武陽等河北南部諸郡。
“柳公、司馬,這封信,你們說,我怎么回復他?”
于志寧撫摸胡須,說道:“此其雖心懷叵測,信中言語,無甚指摘。仆之愚見,正常回復便是。謝其愿相助之義,而無須他出兵相助。”
李善道吩咐杜正倫,說道:“知仁,就這么回復竇公。”摸著短髭,想了一想,又是呵呵一笑。
杜正倫應諾。
于志寧問道:“明公,緣何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