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了張懷吉的先見之明。
他的這道急稟,在兩天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甚至超出了張懷吉的預料,這位桑顯和在屈突通率主力東走之后,他連守潼關北城都沒守,莫說斷后,阻擋唐軍追擊了,他直接就把潼關北城獻給了李建成、劉文靜。
——這其實可以理解。主力都走了,留下他這一部,部曲還都是新撥給他的,即便桑顯和愿意斷后,新撥給他的這些將士們是怎么想的?桑顯和哪里知道!唯一的選項,他只有投降。
接到了桑顯和的降書,聞訊知了屈突通率主力已然東去,李建成、劉文靜當即率兵追擊!
數萬驍果,這可是一支強大的戰斗力,怎么能讓之輕易走掉?
隨著第一道捷報之后,呈送到河內郡府的第二道捷報,內容便多了很多,以上屈突通是怎么終於決定拔軍去洛陽、又在撤前留桑顯和留守斷后等等事情,第二道捷報中悉有講述。
李善道亦是從第二道捷報中,知曉了以上諸事。
而在這第二道捷報中,在講述以上諸事時候,用語尚頗平淡,卻在隨之,講述到從屈突通開始率部東撤,至唐軍出關追擊這一部分的時候,用詞用語,明顯出現了變化,幾乎盡是短句。
每一句,每一個急促的用語,都透出了當時的緊迫。
只看捷報,就能感受到當時的迫急情狀。
可以想象,時在屈突通軍隨行的張懷吉,與時已率部出弘農、桃林兩縣和常平倉城,趕往接應屈突通的秦敬嗣、薛萬均、羅龍駒、王須達等人,那時又是何等緊張!
捷報中寫道:“接張懷吉報,末將等急出,南北夾以西行,午聞唐軍尾追,已過槃豆,乃卷甲趨行,夜至稠桑,遇屈突部。縱屈突部過,陣以迎唐軍。彼舉火如晝,兩攻我陣,俱為我退。至晨,猶復攻。萬均引騎側擊,橫貫而出者再,所向披靡,遂潰其眾,乃退。
“軍還,屈突部北至陜,以常平倉糧與之。屈突通欲率部入北崤函道,而其部將士鼓噪,盡不欲東。用源大師計,萬均往招降之,許以其眾,放之還鄉,其眾因釋甲棄兵,屈突通乃降。
“依明公令,置船河水南岸,由其眾渡水北散;已送屈突通赴河內。得甲械山積,良馬數千,及屈突通親衛未散者數千,何以處置,候明公令。趁勢攻陜,拔之;于筠成擒,亦已送河內。”
槃豆,如前所述,位處在閿鄉縣城與稠桑原之間,是楊玄感最終的兵敗之處。稠桑原在桃林、弘農兩縣西邊一點,處在兩縣相夾之處。槃豆,離稠桑原不到百里,大概有個七八十里遠。
這一場接應屈突通部、擊退追擊唐軍的戰斗,捷報中講說得簡單,可是夜斗兩場,打到早上,唐軍還在進攻,戰斗之激烈由此已然足見。還好,把薛萬均留在了弘農縣。要不然,這場阻擊戰,秦敬嗣等面對劉文靜這等的用兵高手、氣勢如虹的唐軍將士,還真是不一定能夠獲勝。
因為部曲思鄉,不愿再往東去,放屈突通部去洛陽之此計議,未有得以達成,但取得的成果也還算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