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是為穩定羅藝諸部部曲的軍心,羅藝部加上趙十柱等部,精卒合以別部,一兩萬多眾,若猛地一下,就把他們的高級將領全都換掉,軍心不免大亂,一旦有人煽動,恐生變亂;另一方面,暫時來說,涿郡這塊地界,李善道還不太熟悉,在這里沒多少可以信用的本地人,——只盧承道的族人可用,而盧氏子弟均文儒,不諳兵事,故也尚需借助趙十柱等,先將涿郡的局面穩住。至於以后,等局面穩定了,如果需要,再行調整不遲。
這邊處理戰后的諸多事宜,羅藝於第二天則即被押往貴鄉。而在羅藝被押送走后,宋金剛向劉黑闥告辭,一面令他的部隊休整些日后,還上谷郡駐扎,一面自帶了數百騎,離薊縣西行。
西行何往?
自無別處可去,乃是往雁門見劉武周。
此次用兵涿郡,雖然宋金剛早得李善道密令,亦早有所備,但還是事出倉促,這本來不是他底下要做的事的重點。他底下原先打算要做的事,便是往雁門,見一見劉武周,執行李善道命他與劉武周商議結盟的此一任務。要非羅藝突然去打盧龍,他這會兒可能都已在雁門了。
不過也沒多大關系,盡管被羅藝鬧這一出,耽擱了些時日,還好高開道“及時”再降,耽擱的時日不長。一場仗打下來,前后只用了不到旬日。且也無須多提。
……
由薊縣而西,入上谷郡,轉而西南行,到飛狐縣,入飛狐陘,穿過太行山,至雁門之靈丘。
一路行程不算太遠,然渡水、穿山,行之不太容易。
二月下旬這天,宋金剛到了靈丘縣境。
靈丘縣東為太行山山脈的支展,南為五臺山山脈的延續,北為恒山山脈的延伸,縣內群山林立,大小山峰數百,山區面積廣大,境內又河流分布,向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說。
雁門全郡已被劉武周所有,此縣駐有劉武周的部曲。
宋金剛一行數百騎,剛出飛狐陘的西口時,靈丘的劉武周部守將就聞訊率兵趕來攔截。宋金剛報上名號,道名來意。靈丘守將當然知道李善道是誰,也知宋金剛何人,不敢怠慢,請了宋金剛先到靈丘縣城歇息,加急快馬,遣吏卒赴雁門郡的郡治雁門縣,稟報劉武周。
劉武周的回令,三天后送到靈丘。
卻是令靈丘守將,遣兵護送宋金剛前往雁門縣,接見與他。
出靈丘縣界,為繁畤縣。繁畤與靈丘雖接壤,兩縣地貌頗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