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堅定地答道:“樊噲何足一提!只需步騎三萬,阿耶,兒臣必定能為阿耶克復河東!”
李淵這個人,能屈能伸。
因為“李氏為王”的讖語,當他被楊廣猜忌的時候,他耽於酒色,裝作沉溺於聲色犬馬之娛,以此自保;決定起兵之后,為解決突厥對太原的威脅,他不惜卑躬屈膝,不僅許諾金銀財寶,而且在給突厥始畢可汗的信中,以“啟”尊稱,“啟”是君臣之間的敬詞,他這是在以臣子的身份征詢始畢可汗的意見;隨后在正式起兵過了,面對李密的來書,他又能以長輩的身份,客客氣氣地向李密表示,他無稱王稱帝之心,恭維李密,只有李密能成為海內義軍盟主。
簡言之,李淵決不是一個意氣之爭的人。
亦因此,在河東局面惡化,出現了可能守不住的情勢后,他亦就能不為面子,愿意選擇暫棄。
此際聽完了李世民的慷慨陳詞,他當然知道自己這個兒子的用兵之能,低下頭,看了多時河東的地圖,再三地仔細斟酌,又轉顧李建成、裴寂、劉文靜等諸臣,沉吟說道:“三萬步騎,二郎,你就能救下河東?”忽然想起劉文靜一直沒有發言,問他說道,“卿何意也?”
劉文靜的意見,實際上也不需要問。
大家都知道,他與李世民是一黨,李世民的意見,他肯定全力支持。
果不其然,劉文靜穩穩地回答說道:“臣以為,三萬兵馬,足能救下河東!大王,李善道、劉武周兩賊,當下雖然氣勢洶洶,然此二人,無非因利而合。臣敢斷言,至多旬月,他兩人必生爭斗。內訌一起,其勢自衰。屆時我軍乘虛而入,必能一舉破敵,收復河東指日可待。”
說著,他下拜殿中,又說道,“大王,河東之不可失,既關乎根基,亦牽系全局,近日臣與裴長史等所議之請,更是若河東失陷,不復可再議矣。伏乞大王深思。”
“近日臣與裴長史等所議之請”云云,說的是近些日來,裴寂、劉文靜等積極籌議的一件大事。便是楊廣被弒的消息,長安知后,裴寂、劉文靜等私下謀劃由此機會,擁立李淵為帝。
篡朝稱帝,通常得有大的軍功作為基礎,方能服眾。
若河東卻在此際失守,非但無軍威可彰,還失了根基之地,擁立之事自然亦就成了泡影,沒辦法再提了,否則必受質疑,甚至可能還會成為笑話。
李世民也伏拜在地,大聲說道:“阿耶,三萬步騎,兒臣一定可克復河東!若不能收復,甘愿受罰。且則,阿耶,退一步說,縱是欲棄河東,至少也先讓兒臣試上一試吧!”
“罷了!”作為一個合格的主公,李淵權衡利弊,作出了決定,“與你步騎四萬,救援河東!”命令李建成,“你即日離京,趕赴隴西,接替二郎鎮守隴西,以防薛舉趁虛進犯。”
救援河東的重任給了李世民,隴西的守備須當有人接任,最好的人選自是李建成。畢竟李建成是世子,重任不能只給李世民,同樣的也給李建成,這樣,才不致李世民反壓過李建成。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