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郡。
上萬唐軍兵臨昌寧城外。
昌寧城的漢軍主將,原本是黃君漢,前陣子被調到龍門,總督龍門、柏壁、正平一線防線后,城中留守的主將換作是了張夜義。張夜義是黃君漢的老部下了,早在瓦崗時,他就在黃君漢部中為軍頭,——李善道與他亦舊相識。這么幾年下來,張夜義如今已然是身經百戰,沙場老將,然登臨城頭,望到城北鋪天蓋地的唐軍兵士、如林的旗幟,他亦登時為之心驚。
“速報黃公,唐軍來犯!請黃公趕緊遣援。”一邊部署守城事宜,張夜義一邊趁唐軍初到,尚未圍城的時機,急令親信吏員出城,趕往南邊百余里外的龍門向黃君漢告急求援。
戰鼓聲聲,鎧甲耀眼。
在那掀起蔽日煙塵、如似汪洋大海,布滿遠近野上,驚飛起不知多少鳥雀的唐軍部中,一桿桿唐軍大將的軍旗迎著風颯颯招展。張夜義按著城樓的扶欄,瞇著眼,細細辨認,——看見了李世民的大纛,看見了“左領大都督”、“右領大都督”的將旗,柴紹、長孫順德、史大奈、侯君集、梁實等等各部唐軍的旗幟盡在其間。唐軍,竟然是主力畢至,傾巢來攻?
此是欲以雷霆之勢,攻拔昌寧!
張夜義汗水涔涔,第二道軍令下達:“系乃李世民親率主力來攻,乞黃公、大王速援!”
……
卻張夜義的求援軍吏,不惜馬力,奔向龍門的同時。
另一支唐軍,偃旗息鼓,正沿著黃河西岸,向著北方行進。
這支唐軍前騎后步,騎兵數千,步卒兩萬上下,不算隨軍民夫,總計兵馬將近三萬。行在隊伍中,向左遠望,是望之無盡的黃土高原,向右瞻顧,越過滔滔大河,是連綿的呂梁山脈。
仲夏的日頭,盡管傍晚,仍然頗是炎熱。
馳在長達十余里的行軍隊伍最前的,是一隊百余數的騎兵。他們簇擁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未有著甲,胯下良馬,馬邊攜掛著弓矢,——弓是大弓,按后世計長單位,長約兩米;箭是大箭,每支箭長約一米五,箭尾配著四支遠超標準大小的白色雕翎,這弓、這箭,卻俱特制,非等閑人可以用之。這個年輕,不是別人,神貌俊武,意氣昂揚,可不就是李世民!
“阿哥,我‘主力’攻打昌寧的消息,估計再有個兩三日,劉武周應就能獲知了吧?”李道玄緊緊跟從在李世民的馬側,手搭涼棚,不時地向前方、右方張望,說道。
李世民既是世代將門,又正年輕好武時,素好良馬、良弓,他這會兒騎的這匹馬便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幾匹上等龍馬之一,深通人性,而且平時他只要有空,就親自照養,與這馬感情深厚,故當驅策之際,壓根不需操控,稍微腳跟一碰,或者韁繩輕挽,這馬就能明白指令。
他輕松地騎在這匹馬上,身子隨著馬的馳行而起伏,顯得異常從容。
聽得李道玄此話,他轉過臉,親昵地看了看李道玄,撫摸了下短髭,微微一笑,說道:“劉武周現在一定密切關注我軍的動向,用不了兩三日,快點的話,再有個一兩日,估計他就能得到消息了。……那個時候,咱們應該是正好抵達定胡渡!”